隔首相望的“两条线”
近日读《生长数学》——教学主张之二:核心素养,提倡让学生学习“带得走”的数学。里面有四问,我觉得应该作为我们老师教学的“宝典四问”:
(1)数学这门学科在学生身上能够产生哪些变化?(2)对学生的后续发展会有哪些贡献?(3)毕业后,学过数学和没学过数学有什么差异?(4)数学学科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
想一想,这四问不就恰好引导我们去想“教什么”问题!如果这四问想明白了,“教什么”我们也就想明白了。
(一)追根溯源——文化价值的思索
这让我想到昌邑的“领军人物第一期培训”的活动,很遗憾自己没有去学习,但很荣幸读到教授们的作品。里面就提到“数学文化”渗透的重要性。所以这让我意识到“追根溯源”的问题,作为老师,想要搞明白什么学生才能带得走,我们也必须搞明白数学文化的渊源,搞明白数学的前世今生,搞明白数学带给人类的伟大“发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自己作为一个老师,却稀里糊涂,如何传道,如何授业,如何解惑?
数学能带给人类什么伟大的变革,就明示着学生可以带走怎样的“带得走的数学”。
另外一方面,学生的成长,就是遵循人类发展的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从刚出生的婴儿到成熟稳重的成人,成长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人类发展史的缩化版,比如从10个月的爬行到1岁的站立行走,人类经历了几百年演化而来,而现在的孩子只需几个月。这就是人类经验之所然。所以学习,从根本来说就是学习前人之经验,促自己快速成长与发展。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完全有必要,让学生跟着经历一下,前人如何发现公式和定理的,数学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发展至今,数学是如何影响人类思维推动社会发展。我想,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学才能发挥数学教育其最显著的作用吧!这也就是数学文化应该带给学生的价值之所在吧!
(二)“平行线”课堂教学的思考
通过“宝典四问”,我想,如果没有本章的学习,学生或许不知道“三线八角”模型,或许不知道“辅助线”的诞生,或许不知道“图形的位置关系”可以由“数量关系”来确定的思想方法,或许将来当了警察,也不会“破案”!…
那本章又能带给学生什么呢?也就是我到底要教什么呢?那就从“隔首相望的两条线”开始吧!
平行,生活中处处可见,有了平行,才不至于开车相撞,才不至于道路越走越窄,才不至于茶杯歪倒、桌子翻天,才不至于生活缭乱…平行至少让我们的生活规则条理,秩序井然。那什么样的线才能不平行呢?如何作出“平行”的线呢?又如何确定“两条线”就是平行的呢?这些也都是我们第九章课本知识的基本内容。也或许是数学家探索“平行”的出发点吧。
学生能学到什么?
1.平行线这一章,让学生学会“探究数学科学”的基本方法:概念——性质——判定。
2.两条隔首相望的线,如何产生联系?关联到我们的生活,两个陌生人(没有交集的人),如何产生“交点”?至少一线肯发生“自我变动”,“旋转”。相交线不就有了交点?这应该是浅显的德育渗透吧:改变自己,才能让不可能发生。
3.两条隔首相望的线,还能怎么产生联系?《生长数学》的“平行线的判定”案例帮助我们揭示了几何“第一条辅助线”的诞生。关联到我们的生活,这种类似于“辅助线”的东西太多了:“楼梯”的发明让人类实现了登高的愿望,“汽车”的发明让人类实现走出去的愿望,“手机”的发明让人类实现隔空对话的愿望,“网络”的发明让人类实现消息随时共享的愿望。这就是“媒介”带来的重大变化。而同学们不就是正在学习“媒介”所带来“解决问题”的重要所在吗?这种思维方式学到手,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将是撬动问题的有利杠杆!
4.几何逻辑证明的思维,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规划人生,如何让人生不再漫路无可期!
“两头凑”的证明方法,就是“执果索因”、“执因索果”法。也是生活中经常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方面,遇到问题,我们会想是什么导致这样的结果?要解决问题或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根据目前的条件我们可以如何去进行?等等这些不就是将来生活中工作中解决方案的思维方法吗?!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它也阐释给我们“目标”的重要性。没有目标,一个证明题,我们只能盲目猜测,盲目利用条件,盲目发散,却不知道价值何在。类似的,人生没有目标,这个人就会盲目随从,无所事事,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所在。最后一方面,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的是没有头绪,有的是思绪乱麻,有的是绕了很长的路才走到“证明”题的终点,有的是“误人子弟”把条件错用了位置导致自己的失败,有的是能发现本质一剑穿喉!这不就是学生思维培养的大好时机么?这不就是我们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的价值所在吗?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帮助学生会化繁求简发现本质的能力,帮助学生会优选条件,优化资源的能力。
……
还有很多,这就是“宝典四问”带给我的思考,让我审视自己的教学,让我找到“教学”的价值所在,让我会挖掘“数学教育”背后的“带得走的数学”,慢慢渗透,慢慢领悟。
所以“带得走的数学”让“隔首相望的两条线”产生联系,让三线八角模型应然而生,让教育价值与数学知识并存于课堂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