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只能够神智正常,那真的太可怜了。”——《温尼科特传》
——告别“传记性自我观察中的温尼科特视野”第一场备忘
“如果我们只能够神智正常,那真的太可怜了。”——《温尼科特传》时间:2017年6月4日
地点:大溪地
三轮的“传记性自我观察中的温尼科特视野”主题课程已经走到尾声。从2016年9月11日的第一次课到如今,历时9个多月。再次翻开《温尼科特传》有这样一段话映入眼帘:“相对于弗洛伊德视人如兽须被驯化,温尼科特的信念却是:事情若是自然发展,意即,经由够好的母职以及稳定的家庭结构,个体将能成为一道德存在体,而事实上太过严厉被驯化反而会冒一个相反的危险——他丧失了原始野性的能量去欢庆他自身的存在。人变得太过神智正常,而‘如果我们只能神智正常,那真的太可怜了’。”
现阶段在以上这段话中我get到的点是:
原始野性能量VS严厉被驯化;
自身的存在 & 自我的确认;
神智正常 VS 情感的活性和活力;
记得在第一轮的第二次课中,T还专门把“他丧失了原始野性的能量去欢庆他自身的存在。”这句话提出来,让大家找关键词。继而引发如何“活出自己的破坏欲与活力”的思考。而那句:“让孩子有犯错的机会和纠正错误的空间。最终野性会转变成为活力!”再一次回到我的视野中。作为记忆中的那个“受伤小孩”以及现在的母亲。自我修复与成长以及成为足够好的母亲,是我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本次课一开场,T让我们回顾“传记性自我观察中的温尼科特视野”单元,三轮历时9各多月的学习,让你印象深刻的核心关键关键词:
郑捷:过度性客体、虚假自体、传记性的自我观察、使用客体的能力
戚贤:兴奋性客体、抑制性客体、安全感的链接、攻击性客体
张旭兰:使用客体的能力、现代化女性,真我与假我的扭曲、自我意识、理念的世界
马真团:客体使用、全能使用、过度性客体、自我供养、创伤
佩珊:传记性的自我观察、进程感、攻击性和游戏。
我的 :兴奋性客体、传统型、现代型、后现代型家庭、母子关系中的自发示意与响应、足够好的母亲、心智是人格的效率,独处与自律自控、全能控制。
王丽玲:独处的能力、吞噬、游戏
……
每一个关键词背后,都有着太多的故事和画面感。这一趟“传记性自我观察……”之旅,很多的东西已经不知不觉浸润进了内心。但是于我来说,它们仿佛还是一个一个的断裂开的点,还没有进入到一个架构中去。所以今天的备忘我将开始回顾第一轮中几个印象深刻的点,我希望能借此回到课程的开始去进行一个梳理和温故。从而看到自己在学习的进程中自己对于关键词的理解上面有怎样新的发现。
回到本单元的课程中去体会那些曾经很深触动自己的点:
【第一轮第一次课】 传记性的视野与体验
案例:女 22岁,本科毕业准备读浙江大学硕士的女生。小学调皮捣蛋,经常被爸爸打。3年级后爸爸外遇不打她了、初中,因为父母认为“不够听话”被送到乡下,成为学霸考入好高中、高中发现自己“不是学霸”了,开始自我否认和攻击,初中建立的自信开始坍塌…..
大学时与男友的关系: 她非常大优越感去压迫男朋友,对男朋友的祈爱……
这个点让我想到了,T在这次课中提到的关系中通过“亮肌肉”的“形式补偿”(T:低维的自恋补偿,太损耗人了。让你不真实,困在形式当中。形式是最容易补偿,内容补偿要花很长的时间。),来增加自己获得爱与自信的筹码。与内化母亲痴迷型依恋所带来的:“对男朋友祈爱”则成为了一个对自己自尊状态和关系杀伤力很大的“祈爱”模式。
T:“传记最重要多核心:你是否能够听别人的故事,启动自己的故事。”
再次回顾这个案例,相信传记性的视野已经一览无遗。就是回到成长的进程中去,看到事物发展的进程与转折点,以及自己在其中的体验和感受。
【第一轮 第二次课】
找到的核心点:
1、 一场野性与存在的探索。
“他丧失了原始的野性的能量去欢庆自身的存在。”——温尼科特
T让大家从以上这句话中各自提炼你认为的关键词。我的提炼是:丧失、野性能量、欢庆自身存在。从关键词中去体会自己当下的内心状态。
2、 要将自己的破坏欲活出来
“让孩子有犯错的机会和纠正错误的空间。最终野性会转变成为活力!”
3、 家世与早年生活。
回到温尼科特的家世与早年生活。他与母亲的关系,从诗歌《树》中去体会温尼科特内心深处如枯木般母亲的存在。一个抑郁而冷漠的母亲,让温尼科特在童年便把对母亲的安慰当成了自己的责任……. 当父母给不到孩子爱与响应,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孩子容易启动幻想的心理机制来开始自我的补偿。
4、混乱的少年时期与个体一次主动寻找快乐
关于“混乱的少年时期”我没有。回忆感觉自己仿佛在一个混沌中一般。尽管我小学经常在舞蹈比赛、校园广播、演讲比赛(全乡小学演讲比赛第一名)、主持文艺演出(全乡六一文艺演出)等等方面,崭露头角并小有名气。此刻回想起那时的一些感受,会有一个人活在真空中的钝感和不真实感。
5、“每一个人都对他人进行了想象性的建构。”我们都要对人进行想象性的建构。误判、误断越突出,这个想象性就越原始。
在这个点上,我想到了偏执分裂位与全能控制。你的幻想性补偿开始的越早,你的补偿就越原始。真实感就越低,也就越容易产生误判和误断。就像一个满满内心戏的巨婴,有意无意中上演着一出出别人不懂,甚至连自己也不懂的闹剧。
【第一轮第三次课】
1、 父亲的缺席——现代家庭的一个特征
(1) 物理层面or心理层面的?
(2) 父亲攻击性背后的力量感,对于孩子理想化的支撑力。
低维的攻击性:打骂,高维的攻击性:急剧旺盛的生命力。
(3) 从家庭情感维度上来说,父亲给不了母亲良好的情感,那么也就意味着你有很大的可能性,得不到母亲良好的情感。
(4) 孩子的攻击性与个性化发展之间的相关性。
2、书籍 一场场与内在生命疆域的对话与启迪
3、虚构的爱与真实的爱:
迷恋与虚构;真实与不完美;
【第一轮 第四次课】
1、 移情与防御
(1) 移情越原始,防御越离散
(2) 移情越成熟,防御越完善
(3) 客体关系状况与全能控制,糟糕的客体关系中,很可能至少一方有全能控制倾向。
(4) 情绪崩溃与原始依恋之间的相关性。
情绪越容易崩溃,依恋模式越古老。越稳定,依恋模式是安全型依恋模式。
【第一轮 第5次课】
当母亲作为一个抑制性客体存在时……
1、 从克莱因早期与母亲的关系,看到母子关系对于孩子的重要影响力。
(1)母亲不要她的女儿快乐,不希望女儿找到成就感。
母亲对孩子的抑制:阻止孩子的兴奋、渴望、需要。孩子成人后有抑制性的紧张、很低维的道德绑架自己——已经内化完成一个抑制性的客体。
孩子处在矛盾当中:一方面要实现自己,又内化了抑制性的客体。隔离感非常深,很压抑。(2)母亲没有补偿性的自我向度的调教,而是仍然冲向了过去的阴影圈固着的恨意与攻击——恨意恰恰是固着的最为原始的表达。
非常严厉对待她子女的母亲,恨意满满。
2、 性兴奋是本能经验的先决条件
性兴奋与小孩子整合。性兴奋首先是一个局部的兴奋:口欲、肛欲、生殖器.....在不断的发展。
局部兴奋、局部的满足、整体的兴奋、整体的满足。马上满足保证只是一个局部的满足。你让它不被满足,这种活性在,才会又驱力控制的机会,才会又形成转化的可能。
3、 退化与依赖
(1) 退缩是一种防御性策略
(2) 退行是一种心智的整体性策略
(3) 退化就是一种低心智结构状况
(4) 从依赖的维度进行自体的深度评估
再次回到第一轮的笔记中,让我感受到了,课程中很多的理论点,其实早就在不知不觉中一层层一点点的推展开来。比如从开始的父亲的缺失,到后来三种家庭模式:传统家庭、现代家庭和后现代家庭。比如兴奋性客体与抑制性客体。比如:冷漠母亲与温情母亲有可能推动孩子,发展出完全不一样的人格向度。由于一部分孩子因为缺爱,缺乏有效响应而引发的自恋灌注不足,出现的幻想性补偿。导致成人后还深陷补偿中无法自拔。
就像这次课中T 提到了:“低维的自恋补偿,太损耗人了。让你不真实,困在形式当中。形式是最容易补偿,内容补偿要花很长的时间。”
本次备忘其实还不完整。但我希望它是一个开始。让我通过回看整个单元的笔记,来在学习的进程中踩点、理出一个框架和脉络。
对于备忘的主题和最开始的部分。它就像是我内心现阶段的一份印象派写生。留给将来的自己,某一天回望时,看到这一个我,其实已经在这里等待很久……
“如果我们只能够神智正常,那真的太可怜了。”——《温尼科特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