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得到母爱的女大学生——辅导笔记

2023-01-01  本文已影响0人  云白风轻

来访者,女,二十岁,本科,因原咨询师离职转介给现任咨询师,此前来访因为新生心理问卷调查,因抑郁量表被筛查出。大二期间因双相问题情绪不稳定,出现自杀倾向。

重要关系人:母亲,大学教授,性格强势。来访期待母亲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希望母亲有所改变。母亲认为来访矫情。父亲,脾气暴躁,但对来访很体贴,辞职在家照顾来访上学,找关系让来访上重点中学,后觉得达不到父亲的要求,而对父亲厌恶。

来访的自杀自伤:来访有自伤的想法,与系助教及咨询师沟通,希望咨询师告诉母亲。人际关系:觉得别人很难走进她的心里,她也很难去融入别人。

督导:

1、诊断:来访的情绪部分,睡不着觉,容易哭泣,兴趣减退,符合抑郁,抑郁伴焦虑。

2、咨询目标:来访觉得自己的症状是妈妈造成的,期待着妈妈改变。但这个不能够成为咨询目的,期待着妈妈改变。但这个不能够成为咨询目标。

3、个案概念化:内在结构(信念、客体关系、依恋)影响人际交往模式(很难向别人寻求帮助一一没有人靠得住、我不能麻烦别人、我只能靠自己),不良的成长环境中发展出来的心理结构,问题在于要付出多大代价,早期经历并不注定以后一定会出现问题,而是会增长将来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功能失调:缺乏适应性,学习和人际交往上。来访早年的优秀与高中之后的反差,让来访通过回避人际交往,来保护自己。

4、干预:如果来访说情绪波动,要去和她探讨发生了什么事情。来访者母亲不能接受来访情绪化的部分,可能是她母亲自己也不能接受这一部分。来访内摄了母亲非常高的要求,一想到考试就焦虑的发抖,如果不能达到期望的样子,对来访来说意味着什么?

回到过去,和来访一起去体验当她感觉到焦虑的时候怎么去处理的,让她看到她的处理方式带来的麻烦,应对模式的问题。自我协调自我一致。(我相信那个时候对你来说是很痛苦的,很艰难的,我们可不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在这里,你是怎么度过那个阶段的)和喜欢讲事实防御情绪情感的来访者,要邀请她多去感受一下,用情感去工作,不要过早解释。尽可能把焦点落在感受层面。一个人只有准备好才可能去发生改变。

"性格防御",防御是性格的一部分,很稳定。陷入情绪无法自拔,感觉不被爱不相信咨询效果,不是靠药物,是靠改变认知,对周围事件的看法。帮助来访放弃对母亲的期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