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慢下来看小说——《小说课》读书笔记

2017-04-23  本文已影响23人  绿窗幽梦

      我通常阅读小说的速度是比较快的。在这样快速的阅读里,我可能比较关注的还是情节的发生和演绎,偶尔会为一些辞藻和段落传达的感觉驻足。不同的小说节奏不同,有的比较松散,有的比较紧凑。但是看到最后结局,总是我看小说的一个推动力。这样快速的读书方式,其实往往不一定能够好好的品味小说。记得去年看井上靖的《敦煌》,看完之后,对小说的情节有一点点的失望。但是因为我快速的阅读,忽略了他小说当中的苍茫感和辽阔感。这种苍茫和辽阔,是他作品中更吸引人的东西。那个时候我就有些意识到,我的阅读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小说课》这本书是作者对具体小说该怎么阅读的讲解,是系列讲座汇编而成。由于讲座时间的限制,他大多解读的是短篇小说或者长篇小说中的一小段。读了他的解读,才发现短短的几千字或几万字之内,原来存在那么多精彩的结构和丰富的内涵。对于小说写作,也有不少启发。

一、意在言外,红楼梦的飞白和海明威的冰山

       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对红楼梦的解读和对海明威的解读。我想概括为,意在言外。

      红楼梦是我看了很多遍的小说,本书只截取了王熙凤几次出场的走的方式进行解读,让我看到我之前的阅读略过了很多东西。雪芹先生借“假语村言”来讲述红楼梦的故事。在故事里描述的东西、文字的东西并不是主体。文字没有描述的东西,或者它不同结构篇章之间的、可能看上去明显的逻辑上的错误,或者是不同版本增删之间这些差异,这些“飞白”中,才是雪芹先生本意。读了作者的仔细解读,对于这一层意义,我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海明威式是硬汉式的写作,他的小说里边没有太多的废话。他在小说里面呈现的是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潜藏在水面之下的巨大的冰山,需要读者一字一句的,去分析去体会。

二、好的作品更需要好的阅读力

       很多时候,小说的作者把它创作出来的初衷并没有那么复杂。从本书作者的解读中,更让我看到了阅读力的重要性。一个小说文本能否发挥出深刻性,既在于它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性,又在于和它相遇的这个读者的内心的丰富程度。鲁迅的小说大家小的时候都读过,书中解读的《故乡》是语文课里边的内容。像本书的作者对鲁迅内心的把握,对其于无声处唤醒世人、摆脱劣性国民性的解读,比我们之前感受的更深刻。书中还解读了汪曾祺先生的小说《受戒》。这篇小说在我印象里是淡淡的,有纯真淳朴的情感。作者则剖析了文字背后的士大夫气、文人气。由此,认为汪先生为中国新时期文学带来了完整性。

       “小说是公器。阅读小说和研究小说从来就不是为了印证作者,相反,好作品的价值在激励想象,在激励认知。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说,杰出的文本是大于作家的。”

三、小说的写作

       和其他的文学体裁相比,小说肯定是文字最多的。小说里其实很多时候不过是想要体现出人生的一个道理,或者是一个截面。要这么多的文字当中让读者感受到核心的感受,“传递”这种感受,是无比的困难的。“小说家必须把传教士的每一句话还原成'一个又一个日子',足以让每一个读者去'过'——设身处地,或推己及人。这才是艺术的分内事,或者说,义务,或者干脆就是责任。”

      要做到这样,首先要从阅读开始,建立起好小说的标准。去细细品味节奏、段落、语言、情感;去锤炼自己的精神历练。

      我们需要小说来承载我们的情感、释放思绪。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一定要慢下来、沉下来。读完《小说课》这本书,首先就是要把他解读的原文都找来看看,咀嚼况味。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在加班后剩余的不多时间里,写一些这本好书的读书笔记。待以后再完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