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的成熟,是从理解拼多多开始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无形的鄙视链的世界。人人削减了脑袋往上钻,钻不上去的自己另找或者新建一条鄙视链。
听古典的看不起听民谣的,爱文艺片的看不起爱商业片的,读纯文学的看不起读类型小说的。
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仿佛自己听古尔德就是古尔德,看伯格曼就是伯格曼,读马尔克斯就是马尔克斯。
我这几年对类似的鄙视链特别反感,因为它的背后是一种子虚乌有的幻觉:通过区分我和别人,来凸显自己高级。
可事实上,这种高级不过是聊以自慰的装腔作势,深究起来,依然是不自信的表现。
文艺领域只是其中之一。在更日常的消费领域,鄙视链也无处不在。
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拼多多。
很多人提到“拼多多”,第一反应还是会蹦出一些关键词:Low、只有穷人和那些大爷大妈才会使用。
言下之意,你们买低价货,我靠海淘和代购,你们几千上万块钱的单子也散发着土味,而我买个挖耳勺都闪着bling bling的24K纯金的光辉。我们不一样。
必须承认,拒绝假货,拒绝山寨,买好东西,买对东西,这是到哪里都颠扑不破的真理。
但有时候,一旦标签扣上之后,我们也会形成新的偏见。这种偏见同样是要不得的。
在很多人忙着贴标签划阵营的时候,上市近1年的拼多多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了解一家公司,看新闻只是入门,还得看财报。今年5月,拼多多发布了第一季度财报。
截至今年一季度的过去12个月内,拼多多的活跃买家数量达到4.433亿,同比增长超过50%。这还只是拼多多App入口的统计结果,其他通过社交软件入口进入的用户没有计算在内。
数量的增多,也意味着用户构成的变化。根据第三方机构极光大数据的报告,截至今年一季度,拼多多新增用户有44.2%来自二线及以上城市,一二线城市用户占比持续上升。同时使用拼多多和淘宝的用户,已经达到40.1%。
数据骗不了人,有些人以为拼多多属于另一个世界,其实它早已在我们的身边。
用户的变化只是其中之一。其他变化也在发生。
今年618期间,拼多多的订单数突破10.8亿笔,其中不乏客单价很高的商品。
奇瑞一款售价6.58万元的汽车,意向金999元,在8小时内收到累计70万元,相当于预售700台。
新款iPhone在618期间完成30万个支付订单,销售额近20亿元。至于水果生鲜、食品等农副产品订单,约七成来自一二线城市。
不仅卖便宜,也卖贵,不仅在三四线和农村,也在城市,刻板印象正遭遇极大的挑战。
一些人对拼多多的印象还停留在靠“五环外”市场发家,有一些山寨商品。
如果继续以偏概全,可能也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武断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人人都想买最贵的,最好的,但现实条件并不允许。
宏观经济的形势并不理想,物价也在继续走高,薪桂米珠,居大不易,大多数人都在面临一个“拼多多”天问:要打肿脸充胖子假装精致,还是顺应真实的消费潮流,踏实生活?
拼多多的分歧背后,更多是阶层和身份的差异。
这两年始终在说“消费降级”,拼多多从一开始就被贴上了这个标签。
但对“消费降级”敏感介意的人,很多并没有逆经济大势而上的消费能力。过着60分的日子,是要扎扎实实去变成75分,还是硬要去冒充虚假的90分?
或许,选择后者真的不比前者高明,也不比前者轻松。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有一段著名的话: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条件。
有些人爱拿自己与生俱来的幸运去鄙视别人的不幸。城市看轻农村,白领看轻工人,中产看轻底层。
可看轻的同时,他们仰望富豪新贵财务自由的生活,又遥不可及,只能咬咬牙花点小钱在朋友圈里装一装而已。
这种不踏实的虚荣,在我看来才是可悲的。
用不用拼多多,是个人选择。
但我想,人的成长就是意识到,每样东西背后有自己并不了解的部分,而那些部分背后,是真真切切的人和实实在在的人生。
可以不接受,但不要乱评断。这是拼多多们在今天带给我们的启示。
愿意理解他人的,不妨多理解。不愿意理解的,至少不要去扣帽子。这不会显出自己的高级,反倒会暴露自己的狭隘。
说到底,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不要活在鄙视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