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阅读习惯(2)阅读的几个原则
阅读的本质是获取信息
阅读的本质是获取信息,因此阅读能力,就是你对信息的理解能力。
我们经历了完整的高中以上的教育,那么都具备了一个基本的理解能力。
当一本书的信息密度低于这个理解能力的时候,阅读起来就很容易。
比如,即使是一个初级阅读者,读《故事会》也会无比畅快,一天能看好几本。
但是要是一本书的信息密度高这个理解能力的时候,那么阅读起来就比较慢。
比如,阅读文言文就比阅读白话文要难。
但是理解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丰富的积累。
比如,你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去读《经济学原理》,那么光是概念都要你理解很久。但是你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就会好很多。
阅读兴趣是持续阅读的前提
《武林外传》里的吕秀才曾说一句话,说自己读书一开始读书就是为了功名。但是读着读着,就发现阅读是为了更好的沟通。
其实很多人读书一开始的目的都是功利的,但是读的书多了,就慢慢挖掘了阅读的兴趣。
而对于初级阅读者,培养起阅读兴趣是最重要的。
化繁为简的阅读方式
对于初级阅读者来讲,化繁为简的阅读方式才是合适的。
而且,不建议采用碎片时间阅读。对于初级阅读者来讲,利用周末的时间,完完整整的读一本书,才是比较重要的。
所谓的什么笔记法,快速阅读法等,都还不适用初级阅读者。反而因为过于复杂,导致很快就放弃。
就简简单单,拿一本书,从头到尾,读完就行了。哪怕你读《小时代》都可以。
工具只是工具
阅读有很多的工具,但是工具不能越过阅读本身。
Kindle 和PAD这种电子产品,本意是在你有阅读需求的前提下,来方便你阅读的。而不是,你买了他,就能出阅读习惯。这就是所谓“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的原因。
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思维工具。比如思维导图,笔记之类的。需要认识到的是,这些东西是辅助你消化一本书的,而不能舍本逐末的过分追求工具。看3个小时的书,花1个小时做出好看完美的笔记,其作用远不如你把书再回顾一遍。消化书本的最佳方式,依然是回顾复习。
读喜欢的,但是也不要只读喜欢的
对于初级阅读者来说,一本书,只要不喜欢,就可以不读。但是对于中级阅读者来说,只读自己喜欢的东西,会让人变得片面。手里只有一把锤子,看哪里都是钉子。积极的阅读兴趣转向其他的层面,丰富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循序渐进的提升阅读难度
对于一个阅读者来说,读小四,大冰都是无所谓的。但是阅读应该有一个成长性,比如你高中就读这些了,过了七八年,还是读这些就不太好意思了。
我是读《明朝那些事儿》对明史感兴趣的,但是我读完之后,就尝试去读了《明代的漕运》《明代的东厂和西厂》等。当读完这些,再回过头去看《明朝那些事儿》,你就觉得不够严谨,也不够严肃了。
阅读的难点是读方法
读完一本书是很容易的,获取书中的知识也是很容易的。
难得是,你是否看得懂作者的方法论。
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分析方法,什么样的逻辑退出来的结论,这个逻辑是否有漏洞?举例子是否是合适的?
在我读的书中,《钢铁,枪炮与细菌》是逻辑最严谨的一本书。《社会心理学》开篇就介绍了本书的取证方法与归因方法,可以说是比主体内容更有价值的章节了。
对于文学类作品,没有所谓的举例论证,但是依然包含了写作和情节铺张的技巧,以及更为复杂的人物的情绪和思想。
文学类,阅读的下限很低,但是上限很高。有个电影叫《刀剑笑》,改编的就是《故事会》里面的一个故事。从架构上来说,文学作品大多都可以用一句话就概括了,比如《哈姆莱特》就是王子复仇记,《活着》就是一个老农悲惨却又坚韧的一生。这就是他们的下限,让你知道这么个故事。但是品鉴起来,那就没有上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