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好读书】孩子考试提分难,是考题没刷够吗?
宝妈之间聊的最多的就是孩子,你家孩子上什么班,我家孩子几个班,你家孩子怎么那么乖,报那么多报也不喊累,我家孩子什么班都不想学,真愁人。
很多家长陷入了一个教养认知的误区:认为学的越多,成绩越好。“勤奋”“刻苦”这样的词被定义孩子的学习态度,认为孩子只要“勤奋”“刻苦”,学习成绩自然会好。
实际上,很多时候,孩子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实际上他已经在“低水平勤奋”的陷阱里越陷越深了。
要从这样一个教养认知误区里走出来,我们需要了解几个词语:
01低水平重复
相信很多人听过“一万小时定律”,这个定律说的是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做一万小时,就有可能成为精通这个领域的专家。
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到:“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在“一万小时定律”的基础上,后来又有人提出“刻意练习”。也就是说一万小时只是其中一个变量,还需要另外三个辅助条件。
首先,孩子是可以正确理解和掌握他所要学习技能的正确方法和步骤,可以按照正确的方法训练。
其次,孩子在练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反思后突破自我,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
最后,孩子要对这项要学习技能技能有兴趣。
那么,怎么能让孩子对他所学习的知识技能产生兴趣呢?这就要提到第二个词语——学习区。
02学习区
学习认知领域有一个被广泛讨论理论,叫“学习三区理论”。这项理论创导者是美国密歇根商学院教授诺尔·迪奇。
最内层是“舒适区”。在这个区域里,是孩子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如果孩子长时间在“舒适区”停留,可能出现的负面结果就是,孩子对学习失去了满足感、成就感和趣味感。
为什么孩子会爱玩游戏?因为游戏的设计完美地赋予了满足感、成就感和趣味感。
再来说说最外层的“恐慌区”,这个区域里面代表的是孩子暂时还无法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是超出孩子能力或理解力和内容。
如果把孩子推进“恐慌区”,比待在“舒适区”更可怕的是,由于学习内容超纲,孩子屡战屡败,会逐渐产生挫败感。长此以往,孩子不但会厌学,还会自暴自弃。
那么,到底哪个区域才是能让孩子学习最有成效的呢?就是“学习区”。让孩子练习那些适合孩子现有能力,并与孩子现阶段的学习相关,并有推动作用的内容。
那么,这样的练习内容如何布置呢?这就要了解第三个词语——学习区心流。
03学习区心流
什么是心流?就是在从事某项活动过程中产生一种“爽”的感觉。
一个人如果想要在学习中达到心流的状态,那就必须是这项学习的挑战性和它当前的能力形成平衡。
在《高效学习的85%规则》这篇论文️中指出:当孩子的学习内容只有15%是全新或未知的,这时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参照这种模式,在孩子练习中,我们引入85%的旧内容,学习15%的新内容,那么孩子的勤奋和努力就会呈现最佳效果。孩子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心流的感觉,从而做到自动自发低努力学习。
写在最后:
我们要笃信,孩子生来是爱学习的。我们需要认识到,孩子的学习的确是有学习规律的,一味地让孩子重复已知的练习,带来的就会是低水平、低效率的学习。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鼓励孩子在符合自己学习能力的“学习区”里,不断接受15%的挑战,努力创造螺旋式层层递进的持续进步。
本文内容为《学习的格局》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