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让生活成为生活
理查德·加纳罗曾说:艺术让人成为人。台湾艺术家、美学家蒋勋告诉我们,美让生活成为生活。在《品味四讲》中,蒋勋老师以庄子的“天地有大美”引题,以艺术家的审美眼光和长者谆谆教导的口吻,娓娓道来,铺展出一幅人间烟火的画卷,既接地气又不失风雅韵味,带我们拨开生活的迷惘,擦亮能够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之美源自于平衡。“现实生活中最大的矛盾是衣食住行里很多东西是大量量产而来,工厂里量产的东西很少是‘人关心的’在里面,因为它太快速了。”现在的人吃饭快、走路快、看书快……做什么都想按快进键。因为太快了,所以总是来不及。为了追逐“快”,我们总是很“忙”。忙得心无旁骛,忙得生活只剩下忙而已。这样的忙,就是“心”、“亡”。蒋勋老师告诉我们,“一只脚踩着油门,另一只脚永远准备减速,速度在加快跟缓慢之间有平衡感”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生活。有平衡才会从容、悠然之心。就像有句广告词说的那样:行动,心不动。无论怎么忙碌,心灵不能变得慌张。不慌张,才能有时间欣赏生活、感受美。
生活之美源自于珍惜。清代理学家朱伯庐曾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现代社会“仓廪实”、“衣食足”,在很多人眼中“一粥一饭”、“半丝半缕”变得十分微不足道。但是,微不足道并不等于无足重轻。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我们依然离不开“一粥一饭”的滋养,“半丝半缕”的保护。这些才是生活的起点,更是美的起点。正如蒋勋老师所说,美不需要太昂贵的价格,美可能不在美术馆、剧院、音乐厅……美就在人间烟火之中。再忙也要用一颗从容、犹然的心去关心生活。关心盘中餐,动手为自己准备一些家常便饭来代替方便食品;关心身上衣,尽量去选择让身体舒服的衣服来代替笔挺华服;关心头上瓦,通过整理清洁让自己拥有舒畅的天地;关心足下路,偶尔选择慢一点的出行方式,让自己有时间欣赏一下街景和人群……让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因“关心”而形成自己的生命风格,活出独特的“范儿”。不仅仅像流水线上的合格产品,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生活之美就油然而生了。
生活之美来源于专注。谈到专注,蒋勋老师最为推崇的榜样就是《庄子·养生主》篇中的庖丁。“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血淋淋又繁琐复杂的解牛过程怎么会变成美?秘诀就在于两个字——专注。庖丁把“解牛”看成一门学问去钻研,十九年如一日的勤奋练习,把这门繁琐费力的工作化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的行为艺术,甚至能够和桑林、经首这样的古典舞蹈相比。让人叹为观止的不仅是其解牛过程的本身美感,更是源于劳动者的智慧和创造。无论是西方人引以为傲的“工匠精神”,还是中国人尊崇的“鲁班精神”,都将“专注”作为对职业标准的最高要求。专注是劳动者的哲学体现,是踏实苦干的汗水浇灌。作为劳动者的一员,专注于本职工作,力求接近“庖丁解牛”的境界,也许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化平庸为审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犹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我们需要用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从一茶一饭中品出滋味,从一针一线中体现风韵,从一砖一瓦中看出积淀,从一走一停中得出从容……更需要拥有创造美的智慧和勤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