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和运营的标准化与差异化
昨天和多年的老朋友聊天(想想应该是快五年了),提到产品经理思维的同质化问题,说是他们公司的几个产品经理看待产品的角度基本一致,差异性很小,以后想在产品界出类拔萃应该是越来越难了。对于朋友的观点我是深表赞同。
我和朋友一样也是技术出身,但比他更早的投入到运营工作中。刚入运营的时候也是什么都不懂,后来懂了之后,就越发觉得必须快速的提升自己,不然会被埋没在浩瀚的运营大海之中。如果当时知道有产品这个岗位可能会入产品坑,哈哈。
朋友当时说目前市场上最多的就是设计,我一直认为的是运营。其实仔细想想,目前互联网四大职业(产品、设计、技术、运营)中那个职业人都不少。特别是刚入行2年以内的。相对来说设计和技术同属技术工种,学习起来相对难一些,而产品和运营就偏理论,至少我认为是这样,网上的各种干货、实操案例比比皆是。
每一个努力的产品或者运营,在实战经验上可能不足,但在理论经验上却相当的足,但依然做不好。这时矛盾也产生了,就是领导和员工之间的矛盾(领导是好领导,员工也是好员工)。员工总感觉我用的是最先进的理论在指导我的实战,结果肯定不会错;而领导总感觉,你说的这些别人也是这么说和这么做的,如此大同,实行后结果可想而知。
很多时候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谁对了,谁错了。
前几天我徒弟去面试联想,当她把新媒体运营方案告诉面试官的时候,面试官说别的应聘者也是这么说的。她面试完一脸茫然的问我应该怎么办,我听了她的方案大纲,确实是目前比较正统的运营流程,但是问题出在哪?
作为产品或者运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寻找自己与同行的差异化将会是工作和思考的重点。
那么问题来了,产品和运营会有差异化,但差异在哪?在做差异化的同时,是不是也要奉行一定的标准。
标准化
文档类。对于刚入行的人,或者对这个行业很迷茫的人来说,最希望得到的就是有一个标准化的东西,来指导他们今后的工作。其实很多大牛也在做这样的事,出一些规范文档。就产品来说PRD、MRD等目前来说都有规范的文档,或者范本,每个公司也会有自己的规范。对于此类,感觉无论是自己的标准,还是公司的标准都会提高工作效率,也会让沟通顺畅一些。
思维类。很多人会认为思维应该是有差异化才好,我也是这么认为。但当你听到老板说:小李,来做个方案,让咱们的APP在一个季度内增长10w的有效用户。我想你脑海中一定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先把现有用户数据进行整理,然后细分,对于用户来源进行分析,看哪些渠道质量高,加大投入,哪些渠道没用过,前期做试点,看是否可行,然后把控好时间节点,以便控制节奏,准时或提前完成任务。作为运营,这应该是比较常见的思路了。对于活动基本也是这样,有一定的流程。这些就是我说的要标准化思维,因为很多事,流程就是这样,只是根据实际情况落座调整而已。
差异化
文档标准化可能很对人都会同意,但思维标准化可能很多人会不同意。因为思维标准化对应的就是思维固化,固化之后,又怎么能差异化,又怎么能突出自己那?
小差异化,细节出新。能细节出新的一般有两种人,一种是刚入行没多久,但特别有想法的;一种是已经有一定资历经验,通过见多识广能把知识点整合利用的。在标准化的基础上稍作出新,基本在很多方面都能比同行高出一截。比如同做H5,别人的界面就是没你做的简洁,深得用户心意,这时你的效果就是比别人的好。
大差异化,异军突起。所谓大差异化,就是从思维上就和别人不一样,思维不一样肯定做出的事也就不一样,目前来说这样的人还很少见,即使做了好几年,做到总监级别,也不一定有特别新颖的思维。我们通过日常所读文章就能看到来,目前在产品和运营里还没有特别新颖的思维模式,能颠覆三观的。
产品和运营在以后想生存下来不容易,想生存的好更难。刚入行的朋友应该能感觉到,现在找工作明显不如以前容易,那怕是工作过1-2年,想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也并非易事。这个层的人基本都处于迷茫期,别说差异化,就是规范化可能也没有达到,至少会一些碎片化的东西,除非是学习特别快,总结能力特别强的人。而一般3-4年会有一定的标准化能力(参加过培训的除外)。
作为产品或者运营,入行后要先看自己是否喜欢,确定喜欢了再深入的学习,对于学到的东西一定善于梳理归纳总结,执行的时候要强迫自己出新,闲余时间多和牛人沟通交流,慢慢的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如此这般层层提升,每一步都高于别人,自己的优势也必不说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