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封王封地——韩信、彭越悲剧命运的开始
汉五年,刘邦率汉军追击项羽的楚军到了阳夏即陈州太康县之南,就下令停止前进。他感到自身力量还比较薄弱,又担心被项羽突然杀一个回马枪,转败为胜;于是就“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即与韩信、彭越这两名独当一面、又常常有自己的想法的汉将,约定一起攻击项羽所率楚军。但刘邦的汉军本队到达了固陵县即固始县,韩信、彭越的部队却并未如期前来会合。项羽的楚军抓住时机奋力反击,致使汉军大败,不得不进入堡垒以坚守。刘邦顿时感到形势不妙,心想这样继续打下去必被项羽所打垮。于是他就问张良:“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即说韩信、彭越等诸侯不履行事先的约定,对此如何是好?
张良沉静片刻,分析说:“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穀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即说楚军即将被打败,韩信、彭越个人却未得到封王封地,因此,他们不来与你会合本来就是情理中事。君王如能与他们共分天下,他们现在马上就可以来与你会合了。假使不能共分天下,那么形势如何发展就不好预测了。君王如能把陈州以东、并齐国旧地直到海滨一带全部分封给韩信;把睢阳即宋州以北直到济州穀城一带全部分封给彭越,让他们各自为战,那么楚军就很容易被打败了。张良的建议核心是以封地换兵马,以达到三军会合共击项羽的目的。张良看出了韩信与彭越内心的异志,认为此二人如不予安排好,就可能与他刘邦分庭抗礼,成为刘邦潜在的新的对手。如果他们此时发难,那么不但项羽的楚军你解决不了,而且你的直取天下的大事就将前功尽弃付诸东流。为了防备这种最坏的情况,必须立即采取措施稳住他们,哪怕暂且答应他们的条件也无所谓;来日方长,逐步解决,现在最重要的是赶紧把天下拿到刘邦的囊中;这就是张良与陈平出此计策的本意。
刘邦由引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以及不得不如此的必要性,他马上采纳了张良和陈平的建议,并派人迅速告知了韩信与彭越。结果不出所料,二人不谋而合,当即表示“请今进兵”。即争先恐后请求现在就发兵攻打项羽的楚军。此时韩信已拿下了齐国,立即从齐国率军出征。还有一个人叫刘贾,虽姓刘但又不是刘邦的亲戚;他率军从寿春出发,与韩信并行而下。但此人在拿下城父即亳州县时,实施了残酷的屠戮。城父之地的东北不远处就是垓下。与刘邦三军会合相反,项羽未曾料到,在此关键时刻,手下又出了一个降将,名叫周殷,他率领舒城之兵屠戮了六县,然后把九江郡的兵马全部拿过来,随同刘贾来到了垓下。周殷之降等于在关键时刻从背后狠狠捅了项羽一刀,他带走的不仅是项羽的兵马,而且带走了楚军的大量情报,甚至带走了楚军的军心;项羽逐步人单势孤摇摇欲坠。刘邦三路大军按约定统一行动,很快就把项羽逼到了垓下。垓本为堤坝之名,垓下则是高冈绝岩之地,位于毫州真源县东十里处。此地可谓死路一条。
刘邦是个以统御天下为已任的人,他眼中本来容不得沙子,时时防备着诸将;更不可能把某地随意封给非刘姓的某人,以防造成新的对立势力。但为了达到并力击楚的战略目的,他不得不采纳张良和陈平的建议,无论真假先满足你韩信、彭越的要求;待消灭了楚军再考虑其它问题。他的选择无疑是必要而正确的,而其分封无疑就是个骗局。韩信在军事上堪称百战百胜的奇才;而彭越也算老谋深算心狠手毒之人,惯于采取游击战术,不断地侵夺楚军粮道,致使项羽往往顾首不能顾尾。但在政治上、在单纯军事以外的大战略上,他们的智商比项羽高不到哪里;甚至可以说他们不过就是第N个项羽而已。老老实实当你的大将军可以,或者至少当个占山为王的山大王也可以,但坐天下当天子,他们都不行。二人最终都被刘邦的妻子吕后所拿下了。刘邦的一句空话就满足了韩信、彭越的虚荣心,他们自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有了封地的王侯。殊不知这是他们悲剧命运的开始,他们在刘邦眼里就是下一个要拿下的项羽。你在刘邦急需用兵、统一天下的紧要时刻,突然提条件、闹罢工、搞釜底抽薪,甚至就是要坏刘邦的大事,这个仇刘邦怎能不记恨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