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祝福
本文参与简村夜话·吾乡[https://www.jianshu.com/p/7a1bdf4c82ca]征文活动,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的家乡在北方的一个小县城,儿时对过年的记忆除了能吃好吃的,穿新衣服,挣压岁钱之外就是繁复的祭祀和祭拜。现在依然保留着这种传统。
1
小年二十三一过,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了。蒸馒头,炸蕉叶,炸鸡蛋酥等。这些都是小时候的美食。平日里根本吃不上,只有过年才能解馋。当然最重要的是为了祭祀摆桌,供奉亲人。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里,馒头是最珍贵的美食了。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肚子饿的饥肠辘辘,根本没有零食,就是掰半个馒头,别提多香了,就着这半个馒头写完了作业。听妈妈说起那时问我跟谁最亲,我回答道馒头,逗得他们哈哈大笑,我不过实话实说。逢年过节送礼就送大馒头。
过年了要蒸馒头,记事起蒸馒头要整整忙一天。我们要去大妮(伯母)家,一起蒸馒头,他们家有烧柴火的大灶,还有小麦杆子。一大早我们搬上发面的大盆、面粉、红枣、红豆等食材,挤到大妮二十平米的小家里头,黑乎乎的,那时的窗户都是纸糊的,一小格一小格。
开始蒸馍了,先蒸我们家的。大妮、我妈捏剂子、做花馍,大爹负责烧火,我爸负责和面,我后来长大了,也开始和面,捏剂子,包红豆馍。一天不停得出“货”。大爹一锅接一锅蒸。蒸完我们家的再蒸我大妮家的。中午就是吃口馍,稍歇息会,接着蒸。一会儿蒸枣花馍,小兔子样、小手样、花朵样等,一会儿蒸寿桃,也就是点心,一会儿蒸红豆馍,那红豆馅又沙又甜,是我最爱吃的了。一天下来,胳膊快抬不起来了,脚也站麻了。花馍蒸出来,还要拿一个八角沾上红墨水给每个花馍“盖章”。那一个个花馍点上红胭脂,瞬时变得好看了,像一个个娇羞的胖娃娃,充满生机和喜庆。
直到天黑了,馍终于蒸完了。我们把馒头扛回家,铺在大床上,待凉透了,再放到院子里的大缸里,冬天室外总是那么冷,大缸就是天然的冰箱。这些馒头除了供桌就是走亲访友送礼。亲戚间你送我几个,我送你几个,差不多就是互换了一下。这一百多个馒头差不多要吃一个正月呢。
接下来就是炸蕉叶。用我们那里特有的柿子来做。先将秋收柿子晒一个冬天,差不多就软了,软的一捏就破。把这些柿子洗净,去皮去核去蒂,拿大勺把这柿子碾碎捣烂成糊糊状。接下来把柿子酱分成两份。一份用来炸蕉叶,一份用来制作柿疙瘩。
炸蕉叶。把少量面粉加在柿子酱里,揉成光滑的面团。再另外揉一个纯面粉的白面团,将两个面团分别擀成大小相等的圆形面片,柿子面片叠放在白面片的上面,用擀杖一起擀,擀成薄薄的面片,这时的面片就是双色的,一面是橘色,一面是白色。然后开始切成正方形小块,接着捏制成型,有风车、伞、莲花等形状。捏好后,开始下油锅炸了。一个个下到锅里,激起一层层油花,蕉叶在锅里下沉上浮,一阵阵甜香味儿在屋里蔓延。馋的小时候的我们直流口水。蕉叶炸出来,一面是深棕色,一面是浅棕色,非常好看,吃到嘴里香脆可口。
炸柿疙瘩。将另一份柿子酱里添加少许面粉成稠稠的糊糊状即可,然后准备一双筷子,一把铲子。待油温,用铲子铲一些柿糊糊,一双筷子抿一块下锅,待颜色变成棕色,柿疙瘩就形成了。有长疙瘩、圆疙瘩、三角疙瘩,形状各异。重要的是吃起来又甜又香,冷的吃起来风味并不好,我们每天早上把柿疙瘩跟馒头一起热一下吃,好吃的不用菜就可以吃下馒头,正月里每天吃上几块柿疙瘩,幸福的简直了!现在依然非常馋柿疙瘩,不用加糖,也不用任何添加剂,纯天然柿子味道,但却是真正的美味。爱吃甜食的一定不要错过了。
炸鸡蛋酥。面粉里打几个鸡蛋,放一些油,加一些白糖,和成一个光滑的面团。醒好后,擀成稍厚些的面片,切成手指样或者条状,下油锅炸一下,细细的手指就变成了胖胖的手指,酥脆香甜,也是我非常喜欢吃的点心,比饼干还要好吃。我们家家户户都会做这些美食,走亲访友就用这些美食来招待,这在那个匮乏的年代就是人间美味了。现在条件好了,平时也是可以做着吃的。
2
一转眼除夕就到了,家家户户都要摆放供品,祭拜祖先。除夕下午,妈妈会在一处供桌墙上张贴一张红纸,上面会写上我们祖先的姓氏,摆放逝去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照片。将逝去的亲人们邀请到家中共度春节。一年之中,除了清明、十月初一,就是年里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然后,妈妈会在门口墙洞里烧三炷香,意为引领亲人回家过年。
接下来,妈妈会准备炒米汤,将小米炒至金黄,盛到碗里,然后倒上开水,放在供桌上。摆上香炉、长明灯和烧供盆,晚餐前我们会轮流烧香磕头祭拜。当天夜里我们都吃了炒米汤。米汤里会添加各种蔬菜、豆子等,这是过去流传下来的传统。过去的生活太过艰苦,我奶奶一人要养活四个孩子,一餐一饭皆来之不易。至今我们家还保留着除夕夜吃炒米汤的习俗。现在年夜饭我们还会做更多丰盛的菜肴。
晚饭后,妈妈还要准备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一的供品。五个干净的碗,放上焦叶。堆叠成小山模样。在“山顶”放上几片菠菜叶,几片薄薄的胡萝卜片,再盘上几串亮白的粉丝。五个汤杯,汤杯里照样装上嫩绿的菠菜叶、胡萝卜片、晶莹粉条,五双新筷子整齐罗列。再加上各式的干果碟子、水果碟子和糖果蜜饯,还有猪肉等,上面插上筷子。摆满了一桌丰盛佳肴,希望亲人们在年里得到很好的享用。我们家供品比较简陋一些,如果富裕的家庭,供品种类会更多,鸡鸭鱼肉会更丰盛些。
大年初一,我们晚辈们要串门给叔伯婶婶们拜年,到了他们家里,第一件事就是要在祖先前烧三柱香,磕头祭拜,初一上午要一直续香,表示对年的虔诚和祝福。每家亲戚的供品大同小异,区别就是糖果种类各异,有些调皮馋嘴的小孩子们总喜欢在供桌前流连忘返,趁大人不注意,就顺走了几个漂亮包装纸的糖果或者稀罕的吃的,为此也不知道挨了多少顿打骂。
年里,一日三餐都要向祖先敬食。无论吃什么饭,都会盛一碗敬奉在祖先面前,烧香祭拜。过了初五会暂停祭拜。直到正月十五,我们会做上八吊十个,供在祖先前,共度元宵佳节。八吊是一个四四方方的长饼,用面粉制成,在烤箱里烘烤,临放烤箱的时候会在表层涂一层薄薄的糖水。烤出来颜色变成深棕黄,吃起来味道很好,很有嚼劲。因没有烤箱,大部分人都是在街上购买现成的饼。
十五过后,意味着年过完了,我们依依不舍将供品撤去,将亲人照片小心翼翼收起,将香炉子、烧供盆端到门口,以示送祖先离去,祈愿祖先明年再来。
3
记得刚刚从平房搬到新楼装修房子时,惟恐没有一个合适的地方祭拜祖先,爸爸选择在阳台上定制供桌,专用于祭祀。祭拜祖先的仪式虽繁复磨人,但一直是我们年里的一个最严肃重要的事情,任何人都不会马虎潦草,不只是为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同时也是对一家人来年的平安喜乐的祝福,是年的祝福。
想起鲁迅先生《祝福》里,也详尽描述了准备祭祀的细节,“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
“祝福”是封建旧礼制的一部分,是吃人的。祥林嫂因此而失去生的希望。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这种旧礼制不断的发展变化,去其糟柏,取其精华,过年祭祀祖先、祝福来年的节日传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也是良好家风孝文化的传承。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曾经稀缺的美食已经唾手可得,更多的美食日日享用,生活变得越来越有滋味,真正实现了我们小时候渴望天天都要过年的美好愿望。随之而来的便是觉得年味越来越淡,年越来越无趣,没有了儿时对年的期盼。
如今我们要传承的年文化不是吃喝玩乐,更多的是回家团聚。无论身在何方,不论离家多远,过年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团团圆圆。祭祀祖先也是团圆意义的一部分,让我们牢记祖先的谆谆教诲。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从家文化做起。营造良好的家风,共建设文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