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爱的人伤你最深,伤你最深的人才是你最爱的人:她是最爱徐志摩的
文/南陌花开
你最爱的人,伤你最深;伤你最深的,才是你最爱的人。二者何为正解?也许,爱与伤害,从来都是相伴而生。
多情才子徐志摩,短暂一生,却与三个性情截然不同的女子有过感情纠葛。在世人眼中,林徽因似一朵洁白无瑕的白莲,陆小曼是一株妖娆多姿的海棠,唯独张幼仪,却鲜少有人定位。其实,若以花喻之,张幼仪恰似一枝红梅,迎着寒霜冰雪怒放,愈发绚烂夺目。
1900年,张幼仪出生于苏州宝山一个封建家庭,从小接受的便是那种封建式的三从四德教育,为人恭谨端庄,朴实无华。她没有林徽因和陆小曼那样的好父亲,可以让女儿上洋学校,还能带女儿出国增长见识。作为一个思想腐朽的封建家长,张父能教给女儿的除了闺训,还是闺训。
年轻时候的张幼仪1912年,年仅十二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和四哥张公权的帮助下,来到“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该校首任校长杨达权,重视女子教育,张幼仪在此受到了先进教育。
命运有时候就是如此难以捉摸,很多时候一个不经意间的举动,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一生。
如果张幼仪继续求学,未必会有后来的悲剧。然而,好景不长,经四哥张公权做媒,张幼仪回到家乡,奉命与硖石富商徐申如之子徐志摩成婚。
对于这桩婚姻,徐志摩的态度是“媒妁之命,受之父母。”至于张幼仪,一个从小被封建礼仪束缚的女子,除了但凭父兄做主,又能有什么想法呢!
犹记得,徐志摩在婚前看到张幼仪的照片时就嫌恶道:“乡下土包子!”
张幼仪与徐志摩尚未成婚,就遭准丈夫如此嫌恶,似乎注定了这场婚姻日后的不幸,也注定了张幼仪这个无辜弱女子前半生的悲剧。
1915年,年仅十五岁的张幼仪与大她三岁的徐志摩成婚。婚后,徐志摩自始至终都没有正眼看过自己的新婚妻子,待她冷漠至极,就连履行最基本的夫妻义务,亦不过是为了满足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在这场没有爱情的婚姻里,徐志摩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害者,尽情的发泄着心中积蓄已久的不满。可是,他又何曾想过,那个无数次承受他怒火的弱女子又何尝不是这场不幸婚姻的受害者?
一个女子,无论她的内心有多么强大,但谁不希望拥有一个知己疼己的丈夫呢?然而,对于所有的一切,张幼仪只是默默承受着,心中的苦痛从来不曾说出口。
随后,徐志摩继续求学,愈发的春风得意,而张幼仪却只能长锁深闺,侍奉公婆,纳底做鞋,想要回母校完成学业的想法亦遭到徐家二老毫不留情地拒绝。
1918年,张幼仪生下长子徐积锴(阿欢),然而未过多久,徐志摩就毫不留恋地去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留学去了。随后,因为崇拜罗素,徐志摩放弃攻读金融,辗转来到了英国。
1920年,徐志摩收到其兄张君劢的来信,便不胜其烦地将张幼仪接到身边。漂洋过海,即将与丈夫在异国他乡团结,张幼仪的心中却没有丝毫的欣喜,反而隐隐有些不安。
怀着隐隐的不安,带着点点的期待,张幼仪在见到徐志摩的那一刻,心情顿时跌落到了谷底。
“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多年以后,迟暮之年的张幼仪如是回忆徐志摩当时的态度。
彼时,徐志摩与一代才女林徽因邂逅于浪漫之都伦敦,两人相互爱慕,正在热恋。如果可以,相信徐志摩一定愿意从此与佳人牵手在伦敦郊外散步,沉醉在康河的柔波里不愿醒来。
林徽因与徐志摩(《人间四月天》剧照)然而,张幼仪的到来,就像是一把利刃,狠狠地击碎了徐志摩幻想出来的美梦,令徐志摩也愈发的憎恨起张幼仪。
就这样,张幼仪随着徐志摩在伦敦住了下来。可是,地域并没有缓解他们夫妻间的紧张,反而加速了这场原本就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的破裂。
心意相通,两人即使相隔天涯,却犹近咫尺;心若相离,两人即使近在咫尺,却犹隔天涯。毫无疑问,徐志摩和张幼仪正属于后者。自新婚伊始,徐志摩就从未正眼看过自己的妻子,又怎能指望他与她心意相通呢?
尽管他不爱她,可是他的身体却屈从了自己的欲望。未过多久,张幼仪便发现自己怀孕了。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徐志摩时,却不料徐志摩竟逼她堕胎离婚。张幼仪不允,徐志摩就离家出走,将言语不通的妻子独自一人丢在异国他乡。
无奈之下,张幼仪只好写信向在法国求学的二哥张君劢求助。在法国休养了一阵后,张幼仪又随七弟一起来到德国待产。
1922年2月,张幼仪在医院生下二儿子彼得。当时,她的身边没有一个人,最应该守在此处的丈夫徐志摩不知所踪。
当张幼仪和七弟回到同住的房子里,徐志摩托人带来的信亦摆在了桌上。更确切地说,这是一份离婚通知书。
“无爱之婚姻无可忍,自由之偿还自由,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彼此前途无限......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做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此绝痛苦,始兆幸福。”
徐志摩这封信写的是精彩绝伦,文采斐然,“改良社会之心”,“造福人类之心”,亦是大义凛然。其实,这一切,不过是徐志摩为自己的自私无情找的借口罢了。此时的徐志摩,因为林徽因已经回国,迫切通过希望与张幼仪离婚好摆脱自己有妇之夫的身份,以便自己更光明正大地去追求佳人。
少女时代的林徽因看透了徐志摩的自私虚伪,张幼仪毅然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她以没能在新婚之夜用上的坦然目光,正视这徐志摩说:“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
徐志摩欢天喜地香张幼仪道了谢,并提出要去看望刚刚出生的孩子。他在医院育婴房的玻璃窗外看得神魂颠倒,却始终没有想过,张幼仪一个弱女子,在异国他乡言语不通,连自己都可能养不活,又要怎么去养活这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
仅仅两年,年幼的彼得就因脑膜炎而夭折。徐志摩写下一篇文采斐然,催人泪下的祭子文,随后潇洒地转身追求自己的幸福。而这件事留给张幼仪的却是一生的遗憾与伤痛!
都说徐志摩风流倜傥,浪漫而又多情,然而,他的无情在民国文人中恐怕也是不遑多让的吧!同样是父母之命,鲁迅对朱安再怎么冷漠,从未想过亦不曾抛弃过朱安。甚至朱安生病时,鲁迅还会为她请医生,细心照顾。而徐志摩之于张幼仪,简直已经不能用冷漠来形容了,说是没有责任感,毫无人性亦不足为过吧。
亦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徐志摩吧!爱到深处可以山盟海誓,执子之手,不离不弃。不爱时可以淡漠如斯,弃之敝屣,不闻不问。然而,徐志摩固然不是鲁迅,张幼仪毕竟也不是如菟丝花一般而活着的朱安。
梅花之所以被世人誉为岁寒三友,备受赞誉,不为貌不为芳,只为它独有的坚贞与傲然!
张幼仪将自己的一生分为“去德国前”和“去德国后”——去德国以前,凡事都怕;到德国后,变得一无所惧。的确,对于一个从封建深闺走出来的女子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被丈夫抛弃、爱子早夭的痛苦更打击人呢?
不过两三年,先是沦为弃妇,而后丧子,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灰暗的事情呢?纵然前路茫茫,但最恐惧的事都已然经历过,此心又有何惧!
伤痛让人清醒,一夜之间,昔日的羞怯少女宛如凤凰涅槃,惊艳重生。如一只迎寒怒放的红梅,很快开出自己的精彩。
随后,张幼仪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从最初的言语不通、茫然无措,到最后完全适应了德国的生活。
1926年夏,张幼仪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此时的张幼仪,全然改头换面,能说着精准流利的德语,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初出深闺什么都不懂的少妇了。不久,张幼仪就受到东吴大学的聘请,教习德语。
从一个封建深闺走出来的大家闺秀到如今的外文教授,失去了多少,付出了多少,恐怕只有张幼仪自己心里清楚。一路走来,她早已不是徐志摩眼中那个呆板木讷的深闺少妇了,她以自己的勤劳、朴实、坚强、能干赢得了无数人赞赏的目光,其中亦包括前夫徐志摩。
此后,张幼仪又在四哥张公权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银行副总裁,并担任了云裳服装公司的总经理。独立的张幼仪,自信又不失谦逊,将自己的事业经营得有声有色,同时,亦使自己的管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此时的徐志摩,由于执意与有夫之妇陆小曼结婚,众叛亲离,连亲生父亲徐申如都不承认这段婚姻,断绝了他们的经济援助。徐志摩为生活所困,不得不到处奔波,而陆小曼依旧十里洋场,挥霍无度,二人争吵日益频繁。
陆小曼原来,费尽心思求得的婚姻,并不是自己以为的天作之合,甚至是一段孽缘,徐志摩开始疑惑了,不知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后来,徐志摩又专程去了一趟康桥。只是,景物依旧,人事却早已面目全非。
看着熟悉的景物,徐志摩不由得怀念起了那段未果的康桥之恋。在这里,他为了那个才华横溢,如白莲一般圣洁的女子与发妻感情破裂并最终选择了离婚,却终究得不到她回头一顾。而如今,林徽因已与梁思成结为伉俪,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前妻张幼仪虽未再嫁,事业却是有声有色。就只有他,深陷物质生活的泥沼中,不能自拔。我想此时,站在康桥之上的徐志摩,唯有苦笑一声,方能表达自己五味杂陈的心情吧。
明珠即使蒙尘,终有一天也会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不知此时的徐志摩看着夜夜笙歌的陆小曼,可曾有过片刻想起自己那温良恭顺的前妻,可曾有过后悔?后悔自己的有眼无珠,遗弃了一颗耀眼的明珠。
1931年,为了赶上林徽因在北平举行的讲座,徐志摩从南方搭乘免费飞机起行。飞机行至济南时,遇上大雾天气,于朦胧中与大山相撞,机上人员全部丧生,无一生还。
许多年前,诗人在《再别康桥》中写道:“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曾经的每一次告别,都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重逢,都有归期。唯有这一次,是生离死别,没有预兆,没有告别,后会无期。
消息传来,无数人为诗人的陨落而深感惋惜悲痛,林徽因听到消息后当场晕厥,而身为诗人现任妻子的陆小曼竟拒绝领认遗体。反而是张幼仪,这个徐志摩从未善待过的前妻,认领了他的遗体,一手操办了后事。
徐志摩若天上有灵,看到这一幕,他是该恼怒陆小曼的无情,还是羞愧于张幼仪对自己的有情有义,我们已不得而知了。毕竟,“死后元知万事空”,人死如灯灭,一切再也不复存在了,再追究下去也不会有任何意义。
此后,张幼仪在商场上纵横驰骋,生意蒸蒸日上,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女强人。同时,她又替徐志摩赡养年迈的父母,尽了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她如一枝迎雪怒放的寒梅,在自己的领域开的愈发精彩,相形之下,陆小曼则如一朵错过了花期的海棠,日渐枯萎。
1953年,张幼仪终于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赏梅人——苏纪之,一位朴实善良的中医。在征得儿子阿欢的同意后,张幼仪与苏纪之在日本举行了婚礼。自此,张幼仪终于过上了自己一直期待的现世安稳的生活。尽管这一年,她已经年过半百,不再年轻了。
晚年张幼仪在最美好的年华,张幼仪未能遇到自己的良人,满腔痴心错付,被伤得体无完肤,这是她的不幸。然而,她有一颗如寒梅般坚贞顽强的心,在遍体鳞伤后,能够迅速振作起来,愈活愈精彩,此等毅力,世间鲜有人能及矣。上苍毕竟是公平的,迟暮之年,她终于遇到了懂得欣赏自己的人,虽然不是在最美好的年华,但所幸还不是太晚,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幸运?
1967年,张幼仪故地重游,携丈夫苏纪之来到英国伦敦、沙士顿等地。景物依旧,人事已非,几十年的风云仿佛变幻了一个世纪的沧桑。早在三十多年前,徐志摩便已作古,一代才女林徽因亦在十几年前告别人间,陆小曼也在不久前逝世,当年与徐志摩有过感情纠葛的人,这时只剩下一个张幼仪了。张幼仪站在曾经与徐志摩居住的小屋前,轻轻闭上眼睛,往事如影片一般一幕幕涌上心头,他们还是记忆中的模样,面容依旧那么鲜活,却早已离开尘世多年。张幼仪感慨万千,始终不敢相信自己曾经那么年轻过。
晚年的张幼仪,对爱的定义堪称经典。有人问她爱不爱徐志摩,她答道:“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那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这样的回答,多么朴实,却又多么令人震撼!林徽因爱徐志摩,却又不肯忍受世俗的眼光和他在一起,让他黯然离去;陆小曼爱徐志摩,却丝毫不知体贴丈夫,甚至在她死后与翁瑞午厮混;而张幼仪,这个从未开口对徐志摩说爱的女子,却为他生儿育女,赡养父母,出全集......凡事亲力亲为。该她承担的或不该她承担的责任,她全部都承担了。真爱无言,大抵都是如此吧!
1972年,相伴十八年的丈夫苏纪之去世,张幼仪搬至美国与儿子生活。十六年后,张幼仪于平静中逝于美国。
至此,这个如梅花的一般坚贞的女子终于逝去,只留一点遗迹任由后人在尘封的书卷中苦苦追寻,追寻那一缕曾经存在于天地间的淡淡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