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研发

为什么要把SMED做成一个变革之旅?

2017-08-27  本文已影响6人  huanzichen

为什么要把SMED做成一个变革之旅?恩,这一定是一个“神经病”问的问题,结果不是很简单嘛,SMED就是为了降低换产时间的一个研究工具,跟变革似乎没有什么关系。是的,答案没有问题,但这个回答的出发点是“KPI导向”思维。今井正明在《改善》一书中谈过,我们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而过程的魅力就在于致力于达成结果的可爱的同事们。一言以敝之, 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授人以渔,包含两群对象,一个是我和我的团队,另外一个就是专业的生产,维修,工艺同事。

对我的团队而言,今年着手SMED换产项目的时候,我和我的团队其实只知道SMED的几句心法“内部变外部,串联变并联,缩短内部时间, 工具标准化, 调试技能提高,流程标准化” ,我们并没有deliver一个SMED项目的经验。再加上并不真正懂得工艺和设备,刚上手做SMED观察的时候,居然傻乎乎的自己1,2个人去观察,然后得到的结果是,不知到怎么改进,因为备件已经提前准备,调节的快卡已经被前人做完了,调试技能也不是我决定的。而老大说,降低50%的换产时间是很容易的,记住,就那几句心法。 想想,宝宝心里得有多苦。 所以SMED对CI团队而言,我们也在learning。那为什么,我做SMED就不成功呢,而别人做就能取得成果。小老板说,也许你需要多观察几次,多邀请不同的人一起观察。果然,在第2次和第3次的时候,我们做完分析后,维修工程师就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想法。我一拍大腿,原来SMED研究是这么回事呀,它和FMEA一样,背后需要懂工艺,懂设备的人共同参与。而CI工程师,懂工艺和设备最好,但最基础的工作是在做SMED过程中,要引导大家关注在哪些是可以内部变外部的,哪些是大伙可以一起做的,哪些是帮助缩短内部时间的。他们了解了这些关键点,自然会给出很多很有建设性意见的方案。 所以,CI做SMED分析的核心是引导专家关注在“损失”,以及如何降低“损失”。我和团队的一个小伙子通过这段历程,也学到了不少工艺设备方面的知识,更要的是也学会了如何在适当的场合去“借智”。

对专业的生产人员和工程师来讲,他们有很多的专业知识。我们只要合理的将换产的核心理念通过现场SMED观察,see and feel, 来引导他们从这些关键点进行系统思考。但是毕竟,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大家何其困难。80%的同事不会觉得学习SMED,或者降低换产时间对大家有什么重要作用。我和团队在利用GROW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得出了几个有意思的点。1. 生产操作人员,没有目标关键,不知到目标时间。2. 工程师不愿意贡献换产降低的好点子。 那么如何解决呢?这个就需要通过设计一个运动来改变这个状态。针对1,我们团队的小伙子很有主义,他致力于追踪换产时间的统计,计算劳动负荷。有了数据,就有真相,然后将这些数据和主管,生产经理分享,基于此,我们大家制定了一个新的目标。CI定期观察换产,一旦不达标,就会和主管和工程师纠偏。针对2,我们借助设计一个奖励制度,目前是结合 Kaizen奖励和员工绩效奖励,来鼓励“专家”贡献好的改进idea。这两个做法首先保证了 核心人员的参与感。基于定期的成绩分享,我们会大力宣扬先进集体和个人。由此, Changoever时间很快就得到了显著降低。 万里长征第一步, 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最重要的,如何培养“人人都是操作工”,“人人都是CI工程师”才是保证换产时间不断降低的长效机制。而目前,我们也定做了明星操作工计划,SMED达人计划,来推进这两个核心理念的落实。通过换产团队和操作工团队的轮换,通过跨生产线操作工的轮岗,通过非核心岗位参与操作学习,通过line leader和工程师学习SMED方法,我们就会逐步培养更多的懂工艺,懂设备,懂改进方法的人。

综上,对我和团队而言,这是一个变革旅程;对工程师和操作人员而言,也是一段变革旅程。之所以说是变革,因为我们的潜在的目标是培养我们一个团队,共同参与,达成目标,最终促进公司的快速发展。这不仅仅是一个理念,也是一个实践旅程。你们觉得呢?

作者:汤晓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