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的人只是比别人先度过了孤独 | 2016年个人总结
岁月极美图片来自网络
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
——三毛《随笔》
1
庆幸这几年,常常在夜深人静,或者空白的下午读书写字,内心感到无比平静与真实,如此亦摒弃浮躁,能够沉下心思索。像自己与自己对话,像活在别处。那些从指尖源源不断流出的句读,一如我二十年一晃而逝的青春。
今年暑假伊始,没有着急回家,远在长春上大学的文婧和她的男朋友来大连找我玩。我带着他俩打车去海贝广场,去发现王国。沿着海岸线一边聊一边走。深蓝的大海在右手边儿,头顶上偶尔飞过几只离群的海鸥,海边特有的腥气味扑鼻而入,文婧显得兴趣很高,我们小时候在内地长大,很少有机会看到海。
那天天气稍阴沉,不久后从云层飘落雨滴,我们也没打伞,踩在七月湿漉漉的雨水里,看着顿生雾气的大海,大声地讲话。
就是在那天,我收到通知,得知自己的文章有幸登上了一家纸质杂志。也是人生中第一次。
后来我跑去学校的图书馆专门找登陆自己文章的那期期刊。我握在手里,竟然没有往下读,因为我突然觉得我还可以写得更好更流畅。
其实我一直挺怀疑自己的,怀疑自己并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怀疑自己的心扉不过是无关痛痒的字句,也怀疑自己的故事逻辑性不强。但我也知道,正是这几年坚持书写,我才得以摒弃一些生活的浮躁,一次又一次抵达自己内心的深处,洞悉生活的明暗。那种私自性的过程以及书写后轻快感是无比取悦的。
没想到,这篇文章便是我大学开始写作的开始。在高中某个心绪不平的晚自修,我也偶尔拿出笔记本见缝插针的记录与表达,但大都是流水账,算不上文章。是高考后,读罢史铁生,余华,毕飞宇等作家优秀的作品后突然有了“写”的冲动。没想到,这样一晃就一年半了。
也是今年暑假,我第一次下载并使用了简书。并在这里连续发表了散文,小说,青春励志故事。以前写作比较随意,有感觉有灵感才下笔,洋洋洒洒地写,控制不好情节的发展,也常常写着就写成了另一个故事,与下笔前的初衷背道而驰。
来到简书后,我开始为自己制定小目标,比如每个月发表最少5篇文章,而且文章类型必须包括1到2篇小说。我还在手机的备忘录里建立了两个文档,我取名叫“简书签约作者”以及“简书语录”。前者是每天睡觉前读签约作者的作品,读完一个签约作者的所有文章后,分析这位简约作者的笔风,写作的优点,值得借鉴的小点子。
后者是摘抄简书文章里我喜欢的句子。不知不觉,发现一个文档根本装不下,又连续建了“简书语录1”,“简书语录2”等等。我刚才打开手机看了一下,现在已经到“简书语录5”了。每个文档都有近百句喜欢的话。这些话给我灵感,也给我思考。更在写作上帮助我如何表达。
每次文章被首页收录,心里会很踏实。简书给我最大的动力在于,我彻底改变了之前“被动写作”的状态。会把灵感第一时间记在手机里,会主动去找灵感而不是坐享其成。没有简书,我绝对做不到。
有读者在公号里问我是不是朝着简书签约作者努力的。我想了很久以致于没有及时回复她。签约确实足够吸引人,但我知道,我只是需要一个平台锻炼自己,寻找一个归宿,其他的真的没有仔细考虑过。我自知自己相比其他青年写作者而言,写作的经验不足。掐着指头算,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也不过是从大学才开始,我还有一段很远的路需要走。我不急,更不慌。如此才能沉默的生活。
所以说,2016年最Cool的事情就是遇见简书。感恩。
2
期末复习那几天,闷头计算物理习题,偶尔抬头喝温水,常常有种仍在高三奋战的错觉。
课桌上堆满的书,模拟试卷,厚厚的演算纸,可以看见那些胡乱的笔记以及自己所期所的大学的名字。水杯冒出廉价速溶咖啡的氤氲雾气。
记得那个时候桌子里永远有一本七堇年的书,心绪不平的晚自修,需要读大段大段她的文字才能安心做题。
生活里只有上下上课下课考试,工工整整的记笔记,生活得纯粹,认真。
那是一种消耗的状态,以不断透支自己的健康为代价换来更多的时间用功读书。那是一种看不清未来却觉得无比坚定的状态,告诫自己穿过这片森林便能看见海。
高考倒计时还有两位数的时候,严重失眠,下了晚自修拖着疲倦的身体只想安稳的躺在床上酣畅淋漓的睡一觉,可身体一着床,纷繁的杂事席卷而来,像一束一束灯光,把夜照的明亮。那种彻头彻尾的无措感,常常把我击溃。坚硬的铠甲哗啦啦洒落一地。
在脱离那种生活一年多后,我总会像现在这样不自觉地去怀念。如今代替失眠的是孤独感。越来越感觉到生活是一个人的战争。习惯着一个人泡图书馆,看书写字。其实也挺羡慕那些整天玩乐不用发愁的同学。可是既然我们选择了自己的路,就必须为此付出代价。我大概是懂的。
朋友一直说我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大概又是确切的。
3
2016年很充实。很忙绿。
这一年开始担任学校文学社副社,带领三十多个学弟学妹一起工作,学习,非常愉快。因为学生会的事情也比较多,经常熬夜。期间不停地听陈奕迅。
开始学吉他,完成TO DO LIST里“学会一项乐器”的计划。左手长时间按和弦,肿胀起来很疼,拿不起热水杯。
拿到了奖学金,送自己一台kindle。
今年家里来了“新人”。小侄儿的出生给家里带来了一股温暖。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睡得正酣,看起来小小的,非常可爱。让人忍不住想捏一把。
16年读了很多好书。把毕飞宇所有的作品都读了一遍,也读了东野圭吾的那几本火得不得了的小说,也第一次买来张晓风,简禎的散文集。偶尔会利用一个下午坐在图书馆读叔本华的哲学书。刚开始读起来会感觉枯燥,远没有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人。但是逼迫自己深读,吸收。渐渐找到了感觉。很多句子都给我警醒。因为我非常喜欢七堇年的作品,又把她的几本书重读了一遍,读到很多句子都能背下来的份儿上。也很喜欢大冰的三本畅销书。
看清一切人,看透一些事。懂得闭嘴,也学会在人群中保留自己。
2017,希望攒够钱去新疆,希望看taylor swift的演唱会。希望把吉他练好,勤奋更文。早睡早起,不然一年只有一半儿。
当然,更要坦然地接受大学里的孤独。自爱沉稳,而后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