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一)
网红名词:元认知
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下面这些新时代网红名词:个人成长、认知升级、复盘迭代、心流、舒适区、刻意练习……它们来源于一些课程或书籍,背后都代表某一工具或是一些研究结果,甚至在相关书籍里被互相引用。
其实那些教人成长的课程或书籍,都是用不同的形式在说着同样的事,只因每个作者收获方式的不同,才有了区别的案例和故事。就犹如修真玄幻的世界里,不管是炼体力士、术士符家、道家仙法、还是巫士蛊法,都能证得大道,“底层逻辑”并没有意义上的区别。
今天想谈谈“元认知”这个名词,同样在很多书籍和视频里都能见到,当然它也有很多不同“解释身份”,尝试从不同方向给它画像,希望这能更清晰明白。
多方位认识“元认知”
“元认知”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儿童心理学家Flavell的著作《认知发展》中,元认知的实质是“认知的认知”,指个体对自己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从定义的解释上还是过于模糊,我在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名词时,着实只记住了“认知的认知”,说得简单点元认知就是“对自己思考过程的认知和理解”。
为了进一步减少解释的模糊,对比一下普通认知与元认知:
我们正常看到某一事物时,通过思考过程简单的得到自己的结论,这是普通认知。而如果在这个过程,我们根据不同的方向尝试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多方比较不同事实,最终才加工确立结论,这就是元认知。
再用具体比喻对比:
普通认知:在蛋糕店的橱窗里看到一盒蛋糕,上面覆盖着黑色巧克力,从外观轻易就能知道这应该是一盒“巧克力蛋糕”。
元认知:在蛋糕店的橱窗里看到一盒蛋糕,上面覆盖着黑色巧克力,但印象蛋糕放了好像不止一天两天了,看起来像“真的巧克力蛋糕”,但真正的蛋糕可能没有如此长时间的保质期,这很可能是块涂了透明外胶封装好的蛋糕模型,是蛋糕店用来展示用的“假蛋糕”。
想必看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发现,元认知比喻里我们的思考过程出现了“纠错机制”,会有不同的思考声音讨论和分析,最终通过靠谱和更合理的逻辑,彼此说服得到结论。在这整个过程,我们自己就像是场小型辩论赛的裁判,观看着各位思考选手的争论,最终选择获胜的那位辩手,肯定他的辩论观点。
总结一下:通过“巧克力蛋糕”和“假蛋糕”不同结论,能看出普通认知与元认知区别,普通认知只是自己对事物的“单方向认知、思考的过程”。而元认知则是有很多个“单方向认知、思考的过程”一起参与对事物的认知、思考,并且会多方整合这些线索,得出最终的“认知与理解”。也就是说,普通认知只能做到学习、理解、记忆和运算,而元认知却能做到观察、反思、判断和选择,这就是元认知和普通认知的本质区别。
另外,“元认知”比“普通认知”有个“元”字的不同,而“元”在汉语文字里的解释有“头、首、始、大”等意思,由此也可看出,翻译过来元认知就是认知的认知,是终极认知!
在下一次的作业文章里,会从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入手,看看元认知的实际作用和差异,最后也会谈谈我们如何才能获得这个“元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