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16:触类旁通的本事

2023-06-21  本文已影响0人  花石冈

《学记》16:触类旁通的本事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古代大学求学的人,能够联系同类事物进行排比归纳做到举一反三。鼓声不合于五音,五音中缺少了鼓声却会显得不和谐;水不符合五色的分类,但五色没有水的调和便无法彰显出鲜明悦目的色彩来;学者不能归类于五官,但五官如果不能与学者很好地结合便无法做好自己负责的事情;师者不能归类于五服,但没有师者的教诲与引导人们便不足以妥善处理五服之间的亲缘关系。

孔子当年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于不能联系同类事物进行排比归纳,对于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者,连圣人孔子也不愿意再废口舌。

注意,在这里圣人只是讲“则不复也”,也就是说,老人家认为做进一步教学的时机不对,不愿意再勉强赶进度,而是要停下来,等候学生更好地内化,等待更合适的教育时机。

从“不足以为人师”的“记问之学”,到“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的“人师”,最关键的本领便是“必也听语乎”——随时根据学生的求疑予以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掌握的基础知识不同,甚至性格禀赋也不尽相同。“必也听语乎”的“人师”,要针对求学者这种种的不同,分别给予恰到好处的引导,考察的便是“人师”的“博喻”能力。

“古之大学”有一个基本的逻辑框架:“能博喻”可以为师,“能为师”可以为长,“能为长”可以为君,而“建国君民”“化民成俗”必由学。也就是说,为学是为师、为长、为君的根本起点。学而优则仕——学问做得好了才能为师、为长甚至为君。

一言以蔽之,在“古之大学”,是不存在一辈子凭借“记问之学”为生的学者的。当时的学者,必须具备“比物丑类”的本事。这个“比物丑类”相当于今天我们讲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的“亲民”,就是在民众中实践自己的学问,运用所学解决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

今天我们也有这样的疑问——“做学问到底有什么用呢”?

它像鼓一样,不合于五声,但五声没有了鼓声,便会显得不和谐。它像水一样,不同于五色中的任何一色,但五色不经由水的调和,便无法彰显出其特有的鲜明悦目。它又像学者本身一样,无法归类于五官,但它与五官难分难舍,没有五官的充分参与,学无法达到相应的效果。同样的,没有充分的学,五官也很难做好自己负责的事儿。与此同时,它又像师者一样,虽然无法归类于五服之亲,但如果没有师者的教化引导,人们便不足以妥善处置五服内的亲密关系。

文化,文化,在“记问之学”的基础上,经由自己的实践,充分消化,转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那部分,才配叫作“文化”。否则,便是食古不化。

这个消化、转化,关键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