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天柱山水画艺术研讨会”发言摘要
时 间:1993年11月3日上午
地 点:中国画研究院贵宾接待室
与会人员:在京理论家、画家50余人
主 持 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卲大箴
张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画家):
首先要感谢中国画研究院做了一件大好事,推出了梁天柱先生这么一个高品位的画展。过去,江西黄秋园、四川陈子庄都不为人所知,默默无闻画了一辈子画,最后终于被社会承认为中国山水画大师。梁天柱先生也是这样,他的职业是医生,动手术的,但他最热爱的是绘画,他今天展出的作品我看了很激动,梁先生画画很投入,在山水画上辛勤耕耘了一辈子,甘于寂寞。甘于寂寞之道是梁天柱先生获得今天这样的成就的很重要的原因。梁天枉是当代中国山水画继黄秋园、陈之庄之后的又一个重大发现。
黄秋园、陈子庄,还有梁天柱先生,都没有进过美术学院受过正规的学院教育的,都不是学院派,是野逸派。他们的成功提出了一个问题,学院教育给人什么?是法,法是什么?法就是绳子。我们受学院教育的画家,常常一辈子被各种各样的法捆住,放不开手脚,野逸派就没有这些束缚。当然不是说梁天柱先生的画没有法,他的画是有法的,从他的画中可以看出他学过黄宾虹,但他学的不是皮毛,他学的是精神,就像今天看画时一位同志说的,他学的都是最好的东西,他的眼界很高,很厉害。但他又没有被黄宾虹的法所束缚,他形成了自己的面目。
我听说梁天柱先生的创作环境很艰苦,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他给我们创作了这么多精美的艺术品,我们应该向他表示感谢。我希望你们能够把这些画很好地保管起来,出一本好的画集。向社会宣传梁天柱先生的艺术。我也知道梁天柱经济上有困难,出版社现在出画册都亏本,要钱,我想我和大家都帮一点,想办法给梁天柱先生出个好画册。(掌声)
邹佩珠(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雕塑家):
我看了梁老的画后很高兴,也很激动,我在梁老的作品中看到很多与可染的画共同的东西,他们都是严肃地对待艺术。所以他的画看上去很有生气,这非常可贵。山水画艺术最重要的东西应当是可染所提的要追求浑朴、神韵,这是山水画的“魂”。梁老的画首先给人就有这个感觉——浑朴与神韵,因此他的画很有生气。我看比那些专业画家画的更充实、更实在。另外,梁先生的作品画得自由,没有那么多圈圈、框框的约束。他的艺术语言很明确,从中可以看出梁老对祖国一山一水的浓厚感情。他的那幅长卷(注:指《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画得那么奔放,充满着激情,给我难忘的印象。我希望梁老先生充分发挥他奔放的作风.他一定会探索出更新的路子。他的画给人的感觉不像是老年人,而像年轻人,很多东西让你想像不到,刚才听说梁老已近八旬,太不简单了,我认为值得很好地宣传介绍。
水天中(美术评论家):
梁老和他的作品过去我没见到过,今天看了梁老的画,我认为是近年来最有份量的几个展览之一,像张仃先生的画展、台湾江兆申的画展以及今天梁天柱的画展,都是近年中国画坛的盛事。如果比较一下,台湾江兆申的画文静清秀,是典型的文人画,而梁天柱的画表现的是力量,是生命力的激情,是他对丘壑、对自然也是他对笔墨工具材料的再认识。因此他的画有一种新鲜感。让观众有一种心灵的激动,能做到这一点,对一个画家来说是很不容易的。梁老的画和明清以来的文人山水画不同之处就在于有激情,有力度。因此我很喜欢。
刘曦林(美术评论家):
梁先生是一位大夫,他的很多品质让人可亲可爱,是一位有文人骨气的好老头。他对后人、对前人那么有仁人之心,忠恕之德、谦和之性,十分令人尊重。梁老一生坎坷,但他正是用艺术来安慰自己的心,也可以说是一种发泄,梁老纯正的艺术之心和他高尚的人格在他的作品中达到统一,这正是他的作品的特点。《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幅长卷画的那么充满激情,他并不是具体地在表现什么东西,而画的是一种情思,表现出他对传统的灵活掌握和创造。
李树声(中央美术院教授):
今天看梁天柱先生的画展,l、新鲜,过去从未有人这么画过,画起来不拘谨,不受成法束缚,从笔墨到内容等都很新鲜。2、自然,他的画不做作,是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具有很高的品味;他的画气很足,笔墨自然流畅,自由自在,他是以线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意趣。3、师古人、师前人而又能消化为自己的形式语言。从画上可以看出他师法、吸收了黄宾虹的笔墨技巧,经过自觉的消化,而形成自己的表现技法。他的画近看并不十分突出,远观却效果极佳,某些作品气韵极好。他画的色彩独具一格,十分大胆。
刘龙庭(美术评论家):
梁老的画很大气,这是我的感觉。当代学黄宾虹的人很多,但学好不容易。从梁老画展可看出他吸收了黄的笔墨,但色彩上有突破。他的画给人第一印象好象是无法,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很随心所欲,这是很难得的。不足之处是款、印用的不太严谨,有些画显得粗疏,这也许与他的风格有关,人无完人,一个画家也不可能都是完美的。
郎绍君(美术理论家):
从梁先生的画展我想到一个问题,学院派和非学院派,名家和非名家,专业画家和非专业画家之间有一个现象很值得注意,学院派、名家和专业画家往往很讲规矩,结果有些人把规矩变成死规矩,而一些非专业画家反而更能突破规矩。梁先生的画有些显得规矩不足,当然梁老还在探索,还要发展,应当在无规矩之中找规矩。
再一点就是笔墨问题,自刘国松的无笔墨的肌理画宣传起来后,肌理效果在现在可以说已成灾。肌理从来不是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形式,也是一种文化,梁先生的笔墨是北派笔墨风格,浑厚、泼辣、刚劲,但北派笔墨易失韵,可梁先生的画保持了北派笔墨的浑厚、泼辣、刚劲,又追求韵昧。不足是个别作品控制不住,有时把握得好,有时把握得不好。他的笔墨有生命活力、任情所之,如对笔墨形式加强理性,那么在形式的多样统一和节奏方面就会更了不起。
龙瑞(著名画家):
我对梁先生的画认识得比较早,梁老先生人很好,他谦虚、随和,不象有些人以老卖老,而是以业余画家面人。他的画有黄宾虹的苍厚。现在,无论从流传到国外的中国画、还是国内当代的一些中国画,给人的一个总的感觉是细弱、纤细、气不足、大效果不好。可梁老的画大气,无法而有法,表现了一种真实性,表现出他深厚的功力和修养的广博,画得很随意、放纵,表现的是一种心态。梁先生的画表面上看粗头乱服,而实质上正象气功那样,已进入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刘勃舒(中国画研究院院长、著名画家):
我们应该把梁天柱的画提到一个时代来看。近一个时期以来,美术界很乱,展览多,宣传多,开幕式多,弄得我们都烦了。梁天柱的画展是几年来少有的高品位画展。看他的画,可以从专业和业余、传统和现代、成功和失败几个关系来讨论。梁先生的画首先是一种发泄,他很清楚有法和无法的关系,讲究真美。他的作品是又一个陈子庄,我看到他的画时震动了,那幅《玄之又玄》的大画挂到大英博物馆怎么样?徐悲鸿先生说,我的优点是能识别好画坏画。我们的理论家要有良心地看画,不要管他是什么名家不名家,有些东西是说不清楚的,但并不等于不去说清楚。我们要从艺术规律,从艺术良心的标准去看梁先生的这些作品,他在中国画的混乱和矛盾中坚持自己的道路。他的画有弱点,但他有大家的气质,有别人没有的东西,他充满激清,很勤奋,他的画构图千变万化,画不完,即使是小画,也有大空间,大容量,耐看。可染先生说,一幅画挂在墙上可以看三天,这幅画就算成功了。梁先生的画是挂得住三天的。他把握住自己坚持下来不容易。现在有些画家没有危机感,名气大了,业务水平低了,离生活远了,市场经济成功了,真诚对待艺术少了。我重复说艺术家都是很痛苦的,成大材者都有这个规律。我们中国画研究院就是要想方设法发现人才,给中国画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我们特别邀请梁天柱先生为特约画家,请他来院里办这个展览,是我们应该做的工作。
王鲁湘(著名学者、评论家):
中国艺术最核心的观念是“气”。中国画一直推崇“元气淋漓”。梁天柱先生的画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磅礴于画面上的那股气。那么这是一股什么气呢?我认为是齐鲁之气。齐国文化具有海一样的广阔的内涵,它的想落天外的艺术想像力,它的追求神秘、怪诞、夸张的文化意趣,它在伦理道德上的宽松自由,总而言之,它的奔放和开放,在先秦诸国中是极为特殊的。而鲁国文化则给人一种泰山巖巖感觉,那么敦厚、朴实、温和,文质彬彬,那么注意人格的修养,那么强调责任,强调历史感.强调不走极端的理性主义,同其他几国文化相比,它最早关注人的存在,宅心仁厚。
梁老先生的绘画,就是把如此不同的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精神结合起来的一个当代典型。他的画首先追求的就是磅礴的天地之气。通过他的努力,以齐文化和鲁文化为中介,天地之气和梁老本人的浩然之气结晶为一种高品位的艺术,净化每一个观赏者的心灵,并且解放他们的思想。这就是梁老艺术的巨大审美价值。如果要给梁老的山水画定位,可以说,梁天柱的山水画,是博大、精深、浑厚、奔放的齐鲁文化在当代山水画中的杰出表现,他的绘画,对当代中国山水画追求阳刚之美的北派风格的重新崛起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梁天柱本人也将作为当代中国山水画北派的杰出代表载入中国绘画史。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理论家):
今天的会开得很好,大家对梁天柱先生的画作了热烈的讨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中西绘画很大程度上不同的是油画注重法则,作的痕迹很大,而中国画则更接近艺术的本质,梁先生的画随意、自然,毫不造作,就是拿到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卢浮宫博物馆,也毫不亚于马蒂斯、毕卡索等人。当然,就象马蒂斯、毕卡索等人的作品并不是幅幅都是精品一佯,梁天柱先生的画也并不幅幅都已十全十美,但他的画看了让人激动,他的画中有许多精品,这一点是无疑的。
谢谢大家。
(邱振亮、杨丽、刘士忠记录、整理)
注:原载《中国画研究院通讯》1993年第四期(总第15期)
为纪念我市已故著名山水画家梁天柱诞辰100周年,青岛市博物馆将主办“江山不倦——梁天柱诞辰百年作品展”。此次画展将展出梁天柱生前100余幅代表作品,涵盖山水、花鸟等多种题材。展出作品多为家属收藏,同时亮相的还有博物馆馆藏的10幅梁天柱山水精品。
展出日期:2016年10月26日---11月13日。
开放时间:09:00—16:30(15:30停止入场) 每周一闭馆
展出地点:青岛市博物馆东区一楼南北展厅(崂山区梅岭路27号(国际会议中心对面)
乘车路线:104、301、304、313、362路至松岭路站下;230、321、386、612路至青岛博物馆站下;110、311、375、380、382、606、610路至会展中心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