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这种事,不行就撤,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

2020-03-10  本文已影响0人  四月的首尔日记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将就”一词了,工作对他们来说不仅意味着“饭碗”,更多的关乎着“人生价值”,所以我的身边出现了一批这样的小伙伴,从央视辞职、从高校辞职、从银行辞职、从国企辞职、从大型私企辞职……而且他们无一例外已经寻到了心仪的工作或生活方式,幸福感暴增。

     看不到发展前景,辞职!跟公司的理念不合,辞职!看不惯领导不作为,辞职!只需要痛痛快快提交一份辞呈,便可以去追寻心中的诗和远方去了。

    而在古代,文人们辞职的技能也丝毫不输现代的我们,那转起身来,也是so任性、so easy,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工作这种事,不行就撤,不要在一棵树上掉死”的理念。

    有人为实现理想抱负而辞职,有人为追求清净的生活而辞职,还有人因为无法同流合污而辞职……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来分享几个古人的离职派别——

01 /  “离开污浊土壤,追寻理想”派——刘知几、吴兢

     刘知几和吴兢是何许人也?

    刘知几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官一二三四代吧,骨子里大概就带着任性的基因了。1357年前,也就是公元661年,他爹刘藏器以当时54岁的高龄创造了他,成了家里最小的儿子,被取名刘知几,字子玄。

当时的江苏徐州,这么一个书香门第的宦官之家,还有颇有影响力的。刘知几的老爹和哥哥虽然都在朝为官,但也不肯放弃文坛的一亩三分地儿,都在词学上有点小名气,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爱打洞”,刘知几在这种环境下倒是没长成一个纨绔子弟,而且还颇有见地,在史学上打起了自己的小旗帜。

刘知几的老爹是个执法如山、刚正不阿、连当朝天子都敢怼的主儿,什么“用舍由情”、什么“失信”,啥啥都敢说。刘知几也就自然没有了可以做一个浑水摸鱼、泯灭良心、得过且过之人的先天条件。

     再说说吴兢,这名字起的就有点儿意思,“兢兢业业”的“兢”,看着就像个好人。想围观他的直言敢谏,大家可以去看看他的几篇奏表,“一代诤臣”绝对不是浪得虚名的。

(《上中宗皇帝疏》)

     唐中宗李显和相王李旦这俩兄弟间的事儿有多复杂,掰扯起来还真有点婆妈。简单粗暴点说,李显是武则天的三儿子,李旦是武则天的四儿子(也是老幺)。武则天的二儿子章怀太子死了以后,武则天就立三儿子立显为太子了,可李显才当了两个月的皇帝,龙椅还没坐热乎,就被亲娘武则天废黜了,武则天又把小儿子李旦扶上了帝位,可后来想了想,不行,老娘还是想自己过过皇帝瘾,于是又把小儿子李旦废了帝位,自己当了女皇。

     后来武则天大限到了,李显继位,二度称帝,谁知听惯了妈妈的话,一下子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这么可怕,被卷入了各种党争阴谋而不自知,握紧自己的小拳头,四面楚歌而不知如何自处。面对这么复杂敏感的情形,谁都不相信曾经的妈宝男会给自己撑起一片蓝天,于是都不敢出声,悄悄猫在一边儿,等着站队。

     结果吴兢这个嘴快的,也没考虑自己的脑袋,毅然上表中宗,直指阴谋,还劝中宗李显要珍惜兄弟之情,不要失了天下民心。好在吴兢大概文笔好吧,加上御史中丞萧至忠的进谏,终于化解了这次危机,相王李旦也平安无事。数年后,中宗李显驾崩,相王李旦继位,称唐睿宗。吴兢也算是以己之力改变了历史?

     刘知几和吴兢是同事,想当年在贞观时期,做史官是一件又有面儿、又能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事情,是大家眼里的好工作!但刘知几和吴兢点儿背没赶上好时候,迎接他们丰满理想的是一个骨感的现实,这就比较尴尬了。他俩的单位,要么领导之间明争暗斗,要么同事全是些只盼按时上下班打卡的甲乙丙丁,要么中层就是只拼权利不干实事的,这在刘知几和吴兢看来简直是一派乌烟瘴气之风!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刘知几和吴兢只好辞职,惹不起躲得起总可以了吧……

刘知几的辞职信是这么写的:

“三为史臣,再入东观,竟不能勒成国典,贻彼后来者。”

     说白了就是——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

好吧,说人话:“我本来是怀揣一腔热血想好好干一番事业的,可是你看看你这地儿吧,能干成啥?”

     再看看吴兢的辞职信:

“臣自掌史东观十有七年,岁序徒淹,勤劳莫著,不能勒成大典,……乞罢今职。”

     他跟老板说:“我这十七年啥也没干成,那就求你放我走吧。”听的人莫名心酸。

但是朝廷并没有批准这两个栋梁之才的辞职信,可刘知几因为打定了离职的念头,又不忍心曾经的单位就这么被腐蚀下去,就在辞职信里直言了史馆的蛀虫所在,这下可好,伤害了某些同事的利益,辞职信又没有被批准,这往后在单位更难混了!而吴兢就比较执着了,在第一次辞职信被打回以后,又递交了三次辞呈,最后以父丧为由坚决辞职,终于被批准了!

从此,辞职而不得的刘知几身在单位,心早都飞去私撰他的《史通》了,后来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的巨作。吴兢辞职以后,也开始专心私撰本朝国史,他的著作,成为后来编纂《旧唐书》的主要史料来源之一,将他生前的唐代,客观真实地留给了后人。

     刘知几——官N代,吴兢——普通人家的孩子,两个踌躇满志的青年,本来想大干一番事业,结果被硬生生沤在了一滩沼泽里。乌烟瘴气的环境违背了他们的处事原则,冲破了他们的心灵底线,回顾前路,竟发现自己碌碌无为、荒废了人生,不禁悲从中来,愤而辞职。二人在辞职信里都表达了自己的义愤和无奈,都希望尽快逃离这片死海,去追求自己纯洁干净的理想,为仅有一次的人生赎罪。

     的确,土壤脏了,不能孕育生命了,作为一粒种子,不赶紧去自谋生路,难道坐以待毙,当沤烂了的那一天给土壤当肥料吗?

     是一片土壤还是一粒种子是命运的选择题,但是沤烂在毫无生机的土壤里,还是另择佳处抽枝发芽,却是生命赋予人类的自由意志,何去何从,怕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

02 /  “遇同事不淑,愤懑离职”派——海瑞

  海瑞是明朝人,祖上从宋朝开始数是住在福建的,曾祖父到海南海口落了户,海瑞也就成了个土生土长的海南海口人。

       海瑞三岁丧父,母亲又颇有孟母之风,特别重视对海瑞的教育,这也完成了对海瑞刚正性格的塑造。

       后来的京剧《海瑞罢官》提高了海瑞的曝光率,一时间成了流量小生,成了刚正不阿、直言敢谏、敢说真话的代言人。

       海瑞工作能力很强,又凡事为百姓考虑,让不少逃亡民户得以回到故乡。自己又很简朴,一点儿没有官僚的架子,穿布衣袍、吃粗粮糙米,连自己吃的菜都是让仆人种了自给自足。还致力于惩治贪官污吏,打击豪绅富户,损害了众多权贵的利益。

        虽然这看上去很“海青天”,可毕竟和大环境相悖,让一些官员权贵惶惶不可终日,大致感觉就是“你显什么显,就你能,看你什么时候栽跟头”、“丫的你这么勤快,让老子情何以堪”、“你TM装什么清正廉洁,让老子捞个快钱还得防着你”……

        这种种都有意无意地得罪了一堆人,背后打他小报告的人一大把。无奈,为了保命,也为了自己不被气死,海瑞怒递辞呈,说自己身体不佳,而且要回去侍养老母亲,还不忘在辞呈里写一句“举朝之士皆妇人也”来表达愤懑。(此处我作为一名妇人,还是要小小抗议一下,一群大老爷们儿干的事儿让妇女同胞背锅,表示背不动……)

  好一场赌气的辞职,感觉就像是,宁可壮士断腕,也绝不同流合污!

         后来海瑞又重回职场,满怀骐骥,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却发现自己只能做个花瓶,与这个单位格格不入,终于完全绝望,再次辞职。而此时的辞职,就已经不再任性了,没有赌气、没有以退为进,而是真正地想离开。

       且不说辞呈后来批没批,但这种一心想实现职业理想而不得的人生,却着实让人唏嘘,还好现代人不会再被此枷锁束缚了,身是自由人,此处不行,就另寻他处。

03 /  “千金难买诗和远方”派——陶渊明

       说到古人的辞职代表,连中学生都耳熟能详的,非陶渊明莫属了!

他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和高晓松的: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

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陶渊明也可以算是名门之后,只可惜到他这一代已经没落了。

       二十岁时家境平困,直至老年也没有丰裕起来,不是猜测,是他自己的日记暴露了当时的家庭经济情况——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

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

    大体就是说,我小时候家里就穷,等老了更穷了。能杂粮吃饱肚子就行了,美味佳肴就不想了。我这穷得就仅次于子思了(求子思的心理阴影面积),夏天还穿着冬天的衣服,真是讨厌,但谁让我穷得买不起夏装呢?就这么穷,我能怎么办呢!

        几度入职,几度辞职,不断有猎头给他推荐工作,不断有入职邀请,可是厌倦并看透了职场的他,就是宁可穷着,也不愿再踏入职场半步。

从此宁可吃糠咽菜也要追寻诗和远方,这大概也是一个人,生而为人对生命自由的忠实捍卫吧!


      看看古人,再看看现在,生命的自由不就在于可以选择想做的事情,也可以拒绝不想做的事情吗?

       希望每一个人都拥有这份自由,希望每一份工作都能守住行业的良心,希望每一个职场人都可以把能量的消耗放在事业进步和生命享受上,而不是徘徊在纠结犹豫要不要离职的怪圈中。

希望有一天,人人都能遇到一片净土,不用辞职、也不用想要不要辞职,只需要放心地释放自己的能量就好。

       就算,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