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了God骰子的猫

如果有God,God该是没有掷骰子……
该是在撸猫,是猫扑了God的骰子……
所以今天和大家一起探究探究…
扑了God骰子的猫
熵增定律
耗散结构
自组织现象
对称性自发破缺
非线性动力学
物理学家薛定谔说:“自然万物都趋向从有序到无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过不断抵消其生活中产生的正熵,使自己维持在一个稳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负熵为生。”很明显,当时他也在撸猫……
熵增定律
熵增定律是指一个孤立系统中,热量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是不可逆的。
什么是孤立系统呢?
孤立系统总是趋向于熵增,最终达到熵的最大状态,也就是系统的最混乱无序状态。但是,对开放系统而言,由于它可以将内部能量交换产生的熵增通过向环境释放热量的方式转移,所以开放系统有可能趋向熵减而达到有序状态。熵增的热力学理论与几率学理论结合,产生形而上的哲学指导意义:事物的混乱程度越高,则其几率越大。这也许就是祸福相依,危机共存的物理依据。那“危”与“机”的判断点在哪里,我想在信息量的流动性与透明度里。
信息量
信息本来是通讯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在通讯过程中信号不确定性的消除。后来这个概念推广到一般系统,并将信息量看作一个系统有序性或组织程度的量度,如果一个系统有确定的结构,就意味着它已经包含着一定的信息。这种信息叫做结构信息,可用来表示系统的有序性;结构信息量越大,系统越有序。因此,信息意味着负熵或熵的减少。
所以熵代表了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或者说是无序程度,系统越无序,熵值就越大,系统越有序,熵值就越小。所以,负熵代表着系统的活力,负熵越高就意味着系统越有序,这也是为什么薛定谔会说“生命以负熵为生”。那么如何对抗熵增,让生命不被饿死。
热力学的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第二定律的含义是所有的能量转化都是不可逆的。其中熵是一个重要概念。“熵是这样一个量,它在有耗散的情况中不停地增长,当所有进一步做功的潜力都耗尽了以后,熵就达到了最大值,熵达到了最大值就意味着能量的耗尽、系统的毁坏,再也没有事件发生,归于死寂平衡。”难怪寂寞如此令人难耐,不知所措。
那寂寞的时候,我们是如何自处的呢…听听音乐看看书,运动运动刷刷剧,反正类似于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让心烦意乱的自己感觉放松自在,内心归于平静与接纳。注意的是这样的放松平静与接纳可不是放纵与懈怠的麻木,那样只会走向死寂平衡而不是一个趋于有序向上的过程。这样的平静与接纳实在抵抗内心的烦乱无章做熵减,重新焕发生命力——生命以负熵为生。所以有时候给自己点空间、时间,那是生命持续勃发的契机与土壤。有的人喜欢独处阅读,有的人喜欢旅行远足,方式因人而异,每个人内心都藏着一颗自己独特的种子…那这能勃发生命力的土壤是什么呢……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是在远离平衡区的非线性系统中所产生的一种稳定化的自组织结构。
在一个非平衡系统内有许多变化着的因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决定着系统的可能状态和可能的演变方向。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的形成与维持至少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①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都不可能产生耗散结构;
②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在平衡区或静寂区都不可能从一种有序走向另一更为高级的有序;
③系统中必须有某些非线性动力学过程,正是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得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产生协同动作和相干效应,从而使得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有序。这样有了负熵,生命便得已滋养,这就是赤子童心的想象力。
自组织现象
自组织是开放的概念。未来从现在(和过去)之中演变而来,依赖于已经发生与仍在继续发生的交互作用。
这像不像小朋友那无穷的好奇心
自组织系统的机理是对称性破缺。就像好奇心会带来破坏力,但背后萌芽着的是强大的创造力。这种对称性破缺的序都不包含在外部环境中,而根源于系统内部,外部环境只是提供触发系统产生这种序的条件,所有这种序或组织都是自发形成的。
在《确定性的终结》(The End of Certainity)一书中说到,自然界中的组织不应也不能通过中央管理得以维持;秩序只有通过自组织才能维持。自组织系统能够适应普遍的环境。这也许才是主观能动性的物理基础,你想得到的事情,你都做得到,你做到的事情却不一定是你想得到的,认识自己就是在认识世界,那么认识世界同样可以反哺认识自己。猫和孩子一样,看起来是你在养他们,而其实却是他们在茫茫宇宙间收留了你。
自组织≠调节
“调节”是有目的性结构化的涵义。普利高津用“自组织”而不是“自动调节”,他的“自组织”超越了附带预定的或目的性的结构化的调节概念,转向开放的组织。
“自组织不是目的论的(向预定的目的运行);它甚至也不是目的性的(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如生活的维持和生活的功能)。自组织的提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条可怕的定律,由此观之,宇宙的总熵是在无情地朝着它的极大值增长。一旦达到了最大值的那一刻──热寂状态,那就是宇宙死亡之时。自组织理论给了人们新的希望。因为系统中有许多“自组织现象”,即在系统组建后,虽然也有着日益毁坏衰败的趋势,但其内部也产生着调节建设的倾向。这像不像我们现在的幼儿教育,各种补习艺培,大人在做的不正只是一种“调节”,而非在把握自组织现象。
自组织有赖于加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微小的事件会被扩大和发展,而不是趋于消失。去链接去接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石化卖菜,999感冒灵卖泡面,五菱宏光生产口罩……你怎么知道真正救你的是哪根稻草。
如果说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支箭头将系统引向衰败,那么自组织则是一支反向的箭头,它将系统引向完善。那么这搭弓射箭的是谁?
对称性自发破缺
我们知道自然界存在四种基本力,弱核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及万有引力。在弱相互作用(弱核力)中,互为镜像的物质的运动不对称(宇称不守恒定律)。
关于对称性自发破缺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我们知道,倘若把一根筷子竖立在一张水平圆桌的中心, 那么筷子与圆桌就具有以筷子为转轴的旋转对称性。但是, 竖立在圆桌上的筷子是不稳定的, 任何细微的扰动都会使它倒下。而筷子一旦倒下, 无论沿哪个方向倒下, 那个方向就变成了一个特殊方向, 从而破坏了旋转对称性。在这个例子中, 倒下的筷子处于势能最低的状态, 这样的状态在物理学上被称为基态。所谓对称性自发破缺, 指的就是这种对称性被基态所破坏的现象。真正的完美必须包含缺陷美。正如孟德斯鸠说的,真理是完整的!对于孩子来说懂事是悲哀的,不调皮捣蛋犯错的孩子是不对的,真正的好,哪能没有错呢;但是别为了好,去犯错!
虽然这样基态不再具有对称性, 但理论本身仍然具有对称性, 因此对称性所具有的那种化繁为简的特点依然存在。但更重要的则是, 由对称性自发破缺所导致的一系列后续研究, 可以使某些基本粒子获得质量。他们的这一发现是人类迄今提出的解释质量起源问题的最重要的机制之一。
那一个家庭里的基态是什么?
我想该是夫妻间的亲密关系,让爱与被爱自由流动起来就是安全感,孩子自然会从中获得能量,亲密关系与亲子关系的不对称恰恰保证了父母与孩子生命个体上本身能量的对称,才能触发真正的完整性的成长而不是被阉割后的假性或畸形成长,那是对生命的本质和完整性的伤害……
宇称不守恒定律
1956 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 (T. D. Lee) 和杨振宁 (C. N. Yang) 发现微观世界中的宇称对称性 - 通俗地讲就是左右 (或镜面) 对称性 - 在所谓的弱相互作用中是破缺的。
他们的这一发现使人们对其它一些对称性也产生了怀疑, 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对称性叫做 CP 对称性, 它宣称如果我们把世界上的粒子与反粒子互换, 并且通过一面镜子去看它, 我们看到的新世界与原先的世界满足相同的物理规律。
CP 对称性的破缺有什么深远意义呢? 所有基本粒子都有自己的反粒子,比如有带负电荷的电子,也有带正电荷的电子。正如,天地分阴阳,人性兼善恶。而 少数粒子, 比如光子的反粒子恰好是它自己。所以至善之人存在,至恶之人也存在,但都是少数。
多数物理学家认为, 宇宙大爆炸之初是处于正反物质对称的状态的。如今的宇宙却是以物质为主的。宇宙中的反物质到哪里去了?对于这个问题, 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答案, 但 CP 对称性的破缺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
CP 对称性的破缺表明物质与反物质在参与相互作用时存在着细微差别, 正是这种差别, 外加另外一些条件, 最终导致了两者的数量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的物质世界, 包括人类自身, 都是 CP 对称性的细微破缺留下的遗迹。你看是不是像极了叛逆期的娃,那是他生命力的蓬勃,所以不破不立,抵抗行为本身就是力量。这样生命才能持续勃发。
这才是“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生命力,应的是背后万般变化的万物恒变。而这样你的“不变”早已经过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境域。经过“变”抵达“不变”。
非线性动力学
对称性自发破缺不仅是自组织现象的肌理也是非线性关系的最基本的体现,也是非线性系统复杂性的根源。
而广义上看,是自变量以特殊的形式变化而产生的不同于传统的映射关系,他们当中存在着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说线性关系是互不相干的独立关系,那么非线性则是体现相互作用的关系,正是这种相互作用,使得整体不再是简单地全部等于部分之和,而可能出现不同于"线性叠加"的增益或亏损。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非线性:在用于描述—个系统的一套确定的物理变量中,一个系统的—个变量最初的变化所造成的此变量或其它变量的相应变化是不成比例的,换言之,变量间的变化率不是恒量,函数的斜率在其定义域中有不存在或不相等的地方,概括地说,就是物理变量间的一级增量关系在变量的定义域内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叠加原理不成立必将导致物理变量关系不对称;反之,如果物理变量关系不对称,那么叠加原理将不成立。非线性典型的表现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非线性科学正处于发展过程之中,它所研究的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非线性普适类,有已经形成的 (如混沌、分形、孤子),有正在形成的(如适应性与自涌行为),还会有将要形成的,所以非线性的性质还没有完全呈现出来。你还有机会!
非线性与线性
非线性与线性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区别,它们常同时存在于一个系统之中,规定着系统不同侧面的性质,一个确定的系统,一般都同时具有线性和非线性两种性质:首先,在一个给定的非线性系统中,它的非线性性质决定它的平衡构造或说稳定机制是否存在,及存在的地方。
其次,系统的线性性质决定着系统关于其平衡点(稳定结构)的小振动的规律,即系统在稳定点附近的线性展开性质。世界是由不确定的、随机的事件决定的,也就是辩证法主张的矛盾运作。而经过“不确定”去触达一些“确定”,而这样的确定有序已经发生了“量变”到“质变”的迭代更替,但是背后依然跟随着熵增定律的步伐,乃至“最大熵”的时候,又到完全无序,重返不确定…这也许就是非线性与线性的相互转化。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老夫老妻就变得审美疲劳没有感觉,事业疲软,生活没有激情……这些是不是像极了熵增,熵达到了最大值就意味着能量的耗尽、系统的毁坏,再也没有事件发生,归于死寂平衡。
上学的时候,可能总问学这些有什么用,不是没用,是不会用,这个“不会用”,不是说用不到,而是不懂得如何去用,就像吃了大餐不消化吸收不了……人自身就是一个系统,人生旅途就是一个过程,生命是一个能量体,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克服熵增……在所有的关系里面,都是一个个系统的交互,与人与事与物与集体与社会自然与自己……生命源于自然,社会源于生命,那那些源于自然、社会的“第一性原理”自然能像原力一样指导生命呈现更好的生活姿态...所以世间每一次事件的发生对生命来说都是一次提醒,甚至是一次涅槃,就像每一次猫叫都是对温柔的渴求,对生命的呼唤…
不知道薛定谔与God是不是撸的同一只猫,但是我想猫都跟他们说过同一句话“遇到我是你的幸运,离开你是我的遗憾”。在这个时代,不是你选择要不要去拥抱不确定性,而是不确定性会不会选择拥抱你。
撸God的猫,走自己的路……
透过确定看见不确定,经过不确定抵达确定,温故而知新!
猫有一种神秘、不确定性
以及难以捉摸的性质
就像一些理论一样,你明明感受得到
却说不出来
觉得似曾相识,却不知从何说起
就像猫一样,有时候对你很亲近很依赖
但有时候又疏远你很冷淡,对你不理不睬
猫的眼睛里是宇宙。
参考来源:
[1]https://baike.tw.wjbk.site/wiki/%E7%86%B5%E5%A2%9E%E5%AE%9A%E5%BE%8B
[2]https://baike.tw.wjbk.site/wiki/%E8%80%97%E6%95%A3%E7%BB%93%E6%9E%84%E7%90%86%E8%AE%BA
[3]https://baike.sogou.com/v72866588.htmfromTitle=%E8%87%AA%E7%BB%84%E7%BB%87%E7%B3%BB%E7%BB%9F
[4]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F%B9%E7%A7%B0%E6%80%A7%E8%87%AA%E5%8F%91%E7%A0%B4%E7%BC%BA
[5]https://wiki.mbalib.com/wiki/%E7%BA%BF%E6%80%A7%E6%80%9D%E7%BB%B4
[6]https://wiki.mbalib.com/wiki/%E9%9D%9E%E7%BA%BF%E6%80%A7%E6%80%9D%E7%BB%B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