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AI时代 思考教育未来
——读盛群力《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前景与启示》一书有感

新年伊始,拜读盛群力主编的著作《教育中的人工智能》,让我深入思考“教育”与“未来”的关系,做好未来教师的准备。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作为教育者需要不断思索,教育该如何面向未来,如何应对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为让学生走出校园后能立足社会,幸福生活,现在我们应该 “学什么”“怎样学”?
《教育中的人工智能》一书是由美国的第三方研究机构“课程再设计中心”专家团队推出的,一经翻译出版便入选为“2021年度中国教育新闻网影响教师的100本书”。虽然这本书相对比较学术化,但是推出之后短短几个月之内就印刷了3次。盛教授及其团队引进并翻译该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书著的第一部分“学什么”,也是课程再设计中心团队的《四个维度教育》一书强调的“新双基”。该团队主张在人工智能时代学习内容要围绕着基础知识(核心概念与基本内容)和基本能力(技能、品格和原学习)展开。并且教育不仅要翻转课堂,更要翻转课程,把重心放在培养专长与迁移能力。
在人工智能时代,作者主张,学习内容要围绕着基础知识(核心概念与基本内容)和基本能力(技能、品格与元学习)展开,教育不仅要翻转课堂,更要翻转课程,更新学习门类和内容,建构意义学习方式,致力于培养M型人才,在专长(达到某种学识水平或者接受教育年限)与迁移(学以致用,在现实生活与劳动中施展所学的本领)两方面保持恰当的平衡交替。所谓M型人才,就是要在多个层面和维度有深入的拓展。这就要求重新定义教育目的:由当下通往高等教育和经济独立的途径转而走向素质教育,使学习者不断调整自己的能力,同时不断地获取甚至开发新能力。课程目标必须指向如何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考、系统思维、健康道德品质的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等诸方面适应未来生活与未来世界的基本素养,课程内容则朝综合、紧凑、适度抽象以及与全球相关的方向努力。
教学形式必须翻转——课堂学习主体由教师“教”翻转为学生“学”;教学知识的重点从“课堂上的教”转变为“课后的内化、吸收”。课程内容也必须翻转——至少教师要录制翻转课程。
一、技术提升书本高度 教学紧跟时代潮流
记得从刚上班时精美的幻灯片到现在百变的希沃白板,人工智能可以解放老师的双手,开拓学生的眼界。教师只有赋予课堂越来越多的新技术,用技术去提升书本的高度,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因为随着时代发展,每一项技能不仅局限于技术本身,而是应该服务于人类的大脑。用自己的爱和思考,让新时代的教育更有温度和力量吧。
二、积极拥抱AI技术 化繁为简助力课堂
我与我的爱徒交流,在语文课堂中对AI技术的使用。从多媒体课程的导入,到给学生制作的听写软件,再到批改口算的APP,老师逐渐认识到AI技术是可以为教育所用的。老师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发现人工智能阅卷系统已经可以准确识别答卷上的手写字,作文评改这个难题也可以借助AI的力量,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语文老师日常作文批改任务量大、批阅周期长等问题。人工智能不是要替代人,而是解放人,让人去干人应该干的活。
三、理解学习发生机制 善用AI的教育力量
人工智能技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学习和迁移,我们要善用AI在教育中的力量。书中智能辅导系统(ITS)、对话辅导系统(DBTS)、探索性学习环境(ELEs)、自动写作评价系统(AWE)四个常见系统为例,为我们生活中的人工智能,认识基于AI开发工具支持学习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发生机制。
作者认为,人才成长的新模式就是发挥专长,不断迁移。从《教育中的人工智能》一书中,“人工智能不是要替代人,而是解放人,让人去干人应该干的活。”是本书的金句推荐语。盛教授建议老师们采取一种创新的读书方式——为所读的书写百来字的推荐语,因为提炼推荐语更有利于读者把握书的精髓、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即理解之后践行,才会有正确的体悟,才能和作者产生共鸣。我今年开始尝试把阅读的书用百字推荐语记录。
借用桑新民教授撰写的封底推荐语帮助我们理解这种方法的裨益,同时为我们展现该书的核心:作者从人工智能时代职场需求的变化,深入到课程目标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变化,强调核心概念和应用中跨学科的迁移能力是连接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书本与生活、历史与未来的纽带,也是未来课程创新的指导思想。
掩卷沉思,获益匪浅。书中的观点见解值得再去阅读。人工智能是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必然结果,应用于教育领域,能使教育工作者减轻负担,节约时间,从而带来更多的创新和获取更多的教学方法,使教育的模式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一起拥抱技术,提升课堂,创新教育!
辽宁 鞍山 李斌
202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