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4 【心理咨询02】肩膀上的小矮人

2021-01-04  本文已影响0人  WeberYang

什么是小矮人?

就是在咨询过程中,要培养一个超越自身之外的视角。
让自己能够以第三者的视角,看到自己作为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是一种怎样的互动关系。

为什么要放一个小矮人?

其一,是不同来访者对相对待方式不一样的反应,也就是你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促成来访者的有效改变,你不可能用同样的招式对待迥然不同的个人。

其二,更本质的原因是:心理咨询的内容,除了来访者与咨询师对话的内容之外,两者的互动关系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咨询的进展。来访者作为被服务的对象,在心理学技能上往往是不如咨询师的,如果咨询师不能发现自己跟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模式,咨询就很可能陷入死胡同、无法引起有效的、主动的改变。

如何培养小矮人

李老师借用了Minuchin的话来说明如何培养小矮人:游离于互动之外,观察发生的一切。
这点我直观以为跟冥想的自我觉察很是相似:冥想要修炼的核心就是不加评判的观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感受、想法,不去评论好坏对错、不带任何目的的让他们流淌。
但其实区别还是有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游离于互动之外,意味着要跳出自己习惯的互动模式。
什么意思呢?
课程里面有个案例:李松蔚的老师年轻时,找一位国外的精神分析师给她做咨询,她一见面就对分析师说“您好”。
对方没有回答,而是反问:“你说您好的时候,有什么想法?”
老师说:“没什么想法,我就是在表达礼貌。”分析师点点头,说:“你在初次见面的时候表达礼貌,这让你想起了什么?”老师就呆住了,想起了很多,小时候、工作上、家里的事。这个咨询从第一分钟就进入了状态。
这个分析师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没有直接回答“你好”。
别人问你好,你也问她好,这是日常的互动习惯,但是停下这个习惯反应,才会呈现出咨询需要的关系信息。

(2)要学会如何观察、观察什么。
具体包含三个方面:

总的来说,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练习。我认为还是挺难的,目前只想到通过每日反思,来增加发现自己的反应习惯的几率,比如近期就发现自己面对质疑时,会很容易去反驳、解释,但可能对方只是在提醒我避免采坑。
后续跟同事沟通,就有必要提醒自己:当我想反驳的时候,具体是什么原因,是在维护自己不会犯错的形象、还是真的觉得他说的不对,想要沟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