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我也爱写小说就爱看连载

第二章  灾难

2019-02-17  本文已影响102人  卉青

原著作者  当年明月  缩写  卉青

元至正四年(1344),黄河泛滥,山东河南几十万人沦为难民。为了防止老百姓造反,元政府决定修黄河河堤。令人意外的是元政府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一定要修,一种认为不能修。极力主张修的是元朝的著名宰相脱脱。他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名臣,实行了很多改革政策,清廉能干,只是他没料到的是,他的这个主张已经给元朝埋下了一个大大的炸药包,拉好了引线,只等着那微弱的火光。

黄河泛滥的同时,淮河沿岸遭遇了严重瘟疫和旱灾。元顺帝下诏赈灾,但赈灾的物品被各级官员层层盘剥下来,下发到老百姓手里时已经是寥寥无几,这引起了老百姓的强烈不满,朱重八尤其不满,因为他的父亲、大哥、大哥的长子、母亲,在一个月内都相继饿死了。眼睁睁看着亲人们一个一个死去,十七岁的朱重八却无能为力。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

没有棺材、没有寿衣、没有坟地,朱重八为了埋葬自己的亲人去求地主刘德,希望他看在父亲给他当了一辈子佃户的份上,找个地方埋了他爹。但地主刘德干净利落地拒绝了朱重八。朱重八没办法,只好和二哥用门板抬着亲人的尸体到处走,希望能找到一个地方埋葬父母。最后幸好遇到好心人,看他们兄弟实在可怜,终于给了他们一块地方埋葬父母。

曾经,朱重八不止一次地祈求上苍神灵,祈求能有一口饭吃,祈求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下去,但所有这些卑微的祈求都成了泡影。痛苦、失望、绝望让朱重八幼小的心灵变得冰冷。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救他,除了他自己!复仇的火焰在他的心底燃烧,痛苦让他从脆弱变得坚强。

和尚的生涯

为了有饭吃,朱重八决定去当和尚。他选择的是家附近的皇觉寺。元代的和尚比较幸福,有田有地还能结婚,有钱的还可以开当铺,是一个不错的职业。

朱重八当和尚后却经常挨骂,干各种粗活。他发现那里的和尚除了没头发,对待他的态度和刘德也没有什么两样。朱重八承包了寺内所有的粗活脏活累活,只为了能有口饭吃。但即便如此,他入寺五十多天后,由于饥荒严重,寺里的和尚都要出去化缘。朱重八化缘的指派地是淮西和河南的重灾区,根本无缘可化。连化缘都被人欺负,朱重八同志的惨可真不是一般的惨。

生命的尊严和生存的压力,哪个更重要?此时的朱重八没有了父母,没有了家,讨饭让他连最后的一点尊严也失去了!有时候,只有失去一切,才能明白自己的力量和伟大。

即便是当乞丐,朱重八也与众不同,他仔细研究了淮西的地理、山脉、风土人情,认识了很多豪杰,长了见识,积累了人脉,他还加入了明教。经过三年的漂泊生活,朱重八已经淬炼成了一个自信能坚强面对一切困难的战士,一个武装到心灵的战士,完成了他人生中一个伟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很多人可能穷其一生也无法完成。在这世上,拥有挥霍不尽的财富、博览群书的才学、人人艳羡的容貌都不能证明你的强大。因为只有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在淮西讨饭三年后,朱重八收拾自己的包袱,带着一颗强大的内心,回到皇觉寺。“或许有一天我还会再回来!”离开淮西时朱重八这样想。

延伸阅读

14世纪的天灾:元末的世界正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气象规律促使着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一方面,蒙古族本是逐水草而居的畜牧民族,对农业生产既不了解,更不重视,积极的治灾行动得不到官府的响应;另一方面,政局腐化,赈灾物资遭到层层盘剥克扣。天灾加上人祸,便出现了伏尸处处、饿殍遍野、民众易子而食的悲惨局面。

“开河”和“变钞”:至正四年,黄河白茅堤、金堤先后决口,一时受灾广泛,亦严重威胁沿河的盐场。拖到五年后,脱脱重新出任宰相,才力主治河。工部尚书成遵坚决反对,认为国库困窘,根本无力承担如此浩大的工程。脱脱于是罢免了成遵,坚决以开新河的方式根治黄河,并针对国库不敷的境况制定了一项方针:变钞,即发行新的纸币。但由于财政赤字过于巨大,“至正宝钞”被大量印制,直接导致了空前严重的通货膨胀,更带来开河河工粮饷短缺等问题,终于酿成了风起云涌的起义和民变。当初竭力反对开河的成遵一语成谶。而“开河”和“变钞”两项,则被后世认为是直接导致元朝倾覆的措施。

鞭尸未果:朱家实在太穷了,尽管后来有位地主刘继祖让出一块地,给朱家安葬朱五四夫妇等,但他们仍然连口像样的棺材都置办不起。几件烂衣裳裹了尸首,埋在山脚下,后来朱元璋起义,元朝廷要鞭其父母尸,却因下葬时过于简陋,无论如何找不到具体地点,在山脚下摸黑挖了几个月都未果,只好打道回府,朱家也因此躲过一劫。

凤阳的和尚:在战乱、动荡的年代,和尚的生活水准比平常百姓要高,身家性命也比较有保障。朱元璋做过和尚,凤阳又是他的老家,所以明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对凤阳和尚有很多的优惠政策:凤阳府的寺僧可以喝酒、吃肉、娶妻生子,一般老百姓承担的差役赋税,也都跟他们无关。另外,僧人的妻子还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梵嫂”。

明教:发端于古代波斯的摩尼教传入中国后,因其崇拜光明,被形象地称为“明教”。中国明教融合了佛道两派及白莲教的成分。从五代开始就是农民起义的常用工具。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深知明教的力量,于是下令取缔明教,并写入《明律》。明教总舵在浙西搁船尖风景区。民间流传,朱元璋曾在搁船尖下的千亩田屯兵休整,利用这里的明教组织进行活动,并产生了“十八缸金十八缸银”的朱元璋藏宝传说。

第三章  踏上征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