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钱学森之五
钱学森的父教——父教阵地怎么沦丧的
董仲舒提出的“性未善论”,他把人性当作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他认为“人可以为善,而非善;可以为恶,而非恶”“性虽出善,而性未可为善也”。家庭教育就是将璞玉加工雕琢的第一道工序,成不成器此环节很关键。
曼德拉有句名言,“没有什么比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更能深刻折射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更是明确要求,缔约方为确保儿童的福祉,应采取一切适当的立法和行政措施。保护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我们不缺少法律,缺少的是人性化的细节,是有针对性的情感输送,是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留守儿童盼春节,盼的何止是自己的亲人回家,更是社会的关注与关爱。
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有杰出成就的孩子,背后必定有父母亲或其他长者悉心、尽责的教导。
中国向来重视家庭教育,向来有就有严父慈母之说。我们有孟母三迁 有岳母刺字 有三娘教子的故事脍炙人口,但很少几乎听不到可资借鉴的父教故事。
不客气地说我们的父教乏善可陈。它以庭训为主要方式,训者一脸严肃,端着架子,言者凿凿明明是舐犊情深,嘴上却屡屡冷箭嗖嗖。受训者虽然唯唯诺诺,却腹诽甚多。因而很难见到失效。最典型的莫如《红楼梦》里的贾政。他老人家从来没有给过宝二爷好脸色看,甚至因为他私交戏子,逼淫母婢,怕他将来弑父弑君对他痛下杀手。但就这么一位父亲,偏偏在大观园竣工题写楹联匾额大事上,当着众多官员名流之面,让宝玉出尽风头,明明是宝玉才气夺人,为他赚足了面子,他却连一句夸奖的话都不会说,连爆粗口,骂他畜生,畜生。
其实作为父亲是很想占领子女教育阵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荣宗耀祖,光耀门楣。但却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去实施教育。家庭教育常常无证上岗,无计可施,这是一类;还有一类人云亦云,受媒体蛊惑,盲目跟风,在家里讲究民主,把孩子当作朋友,无原则地鼓励赏识,结果失去了家庭教育赖以施行的条件——威严和惩罚。还有第三类受传统观念影响,因为男主外女主内,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情,当甩手掌柜对孩子教育不闻不问自动丢失了子女教育的阵地。更严重的是在外打工一族常年漂泊他乡疲于奔命很少有和孩子相处的机会,他们连起码的亲情都没有了就更失去了教育孩子的系资格。这可以说是时代之痛是万般无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