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谈写作读书

我所认为的最上等的文字

2016-09-11  本文已影响180人  滚滚红尘123

他们说,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我不否认。但我心中却觉得,最上等的文字,就应该是灵感下的一蹴而就,仿若造化不经意间的鬼斧神工,清水而出却不加雕琢的芙蓉,一出现便自带惊艳--不可轻易地去妄自涂抹修改。

 太多伟大的作品,几度删减增添才造就其伟大。中国的《红楼梦》,俄罗斯的《战争与和平》,德意志的《浮士德》……如此之多--以致于我们过于赞美文章的切磋琢磨,过于忽视了文章上的妙手偶得--因着它自身的如此少见,它自然更容易遭受大众的忽视与忘却。妙手偶得,是如此的飘忽不定、不可捉摸,因而一个可称得上作家的人,只会依靠文章上的缝缝补补,来增加自己文章上的光彩;却绝不会依赖一时的灵光乍现,来作为自己作品生命长度的绵延。修改,是踏踏实实的耕耘;挥毫而就,则是近乎神迹般的一步登天。

 但是,我更偏爱后者,一种出自本能似的偏爱,即便它们并不多见。这些作品,它们更代表着一种文字上的纯粹,字里行间满是洒脱飘逸。它们是才气一时的凝洁,不吐不快,是才华最初模样的原本。从骆宾王的《咏鹅》,到王勃的《滕王阁序》,又到李白的《蜀道难》……这样的文字,一次次地将世人惊艳。他们借着一时的情感,将文字信手拈来般地组合--仿若这些字本来就该这样。读着它们,我会觉得,再也找不到其它的词藻能够堆砌得这般贴切!

 因而,我欣赏李贺,那个诗歌创作上的鬼才,能在牛尖上挂着袋,将他突如其来的诗兴写了进去;因而,我欣赏林黛玉,欣赏她自带诗人的气质,临着宣纸不必搜肠刮肚,不经意中便将诗句写就;因而,我欣赏所有一切的、带着灵感的作品,哪怕它们零零碎碎,构不成一篇完整的宏伟;哪怕它们仅仅是断章般的只言片语,我也热烈地将它们喜爱着。

 我能想像,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骑牛西去,关令尹喜希望他能著书,他一定一时也有所感触,也不多加琢磨,便洋洒洒写就了五千言,飘然西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