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梦想
我觉得读书梦想这个概念,就像我的基因,虽然我做的很失败,一直在这个梦想里挣扎,但真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植入我的基因里的,就这样一直随着我的血液流淌,每经过心脏时,都会痛一下,曾经很努力过,后来因为老师的一句评价,功亏一篑,现在想想那时是太幼稚、太脆弱、太高估自己的努力了.
我的读书梦想是念文科,读政治、英语、中文,都ok的,都会很有激情很有天赋的样子做到最好,甚至经常幻想我会走多远多远,但是现在我似乎才真正的双脚着地,哪那么容易,比你有天分的多的是,比你努力的多的是,就不说那些有环境、有家世、有背景的了,于是我把这个梦想,嵌入骨髓的渴望,给尘封了,现在的日子过的也不错,顶着理科生的头衔,摆着理科生的臭脸,每天冷漠、孤单的拒绝着那些数字闯入我的空间,于是,我就是文科没有入门,理科也在门外徘徊,无家可归了,这是一种没有归属感的恐慌,是了,也许这就是我一直迷茫、不够自信、不够坚定、不会拒绝、不会处事、不思进取等等一切问题的根源。
原来,我一直只是空有理想没有任何实践的自欺欺人的大骗子,自己一骗就是三十年,还整天一副自己很委屈很无辜的模样,谁都不要靠近我,不然我就会怪罪谁夺走了我的梦想。最好的成长是做自己的父母,于是我开始像修剪枝桠一样,调整自己,改掉很多习惯和思维,强迫自己养成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保持追求自由的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的习惯,哪怕要交很多学费。怎么都觉得三十岁,才是我人生的开始。于是,我开始像闭关修炼一样的,摒弃掉了很多外界的干扰,不再攀比,不再急功近利,不再焦虑,我只俯首看着我自己,看自己一点点的被洗礼,一点一点的剥去尘封多年的让我看不清自己的外壳,我在用心感受自己的变化,不管是退步的还是进步的,我都用心记载。
其实,上学时有很多很多书要读的梦想,但是总想着我考完试,暑假过完,上了大学,但是等我把这些光阴都蹉跎过去后,最终去了一个根本没有任何藏书的学校,当时觉得这是上天对我的惩罚吧,我要怎么度过我的大学时光,再这样袖珍的图书馆里,至今仍记得当时多么想从学校天桥上跳下去,怀抱着我那伟大的梦想。但是,那时只是一味的追求读书这件事,根本不知道读书的意义很价值,根本读不进去,就连图书馆里那几本仅有的经典书,也没有看几页,分明觉得晦涩难懂,就更加不了解读书的意义和乐趣。最近,重新燃起这个梦想了之后,也许真的是因为阅历和年龄不同,理解力和角度就会不同,很多书,神奇的读完了,并且真的是荡气回肠,想想多少年前的那么多人和我现在一样的荡气回肠,有比我更深的领悟的时候,我才觉察到自己是多么的后知后觉。于是,不得不安慰自己说,没关系,虽然已经荒废了三十年,但是我用这三十年的时间,告诉了自己一件最重要的事,那就是用这三十年的阅历,让我尝到了读书的甜头,并且一发不可收拾,我希望三十年后的我能感激现在这个时刻。
并且,我现在读了些名人的经历,只要是喜欢,不一定非要科班出身,比如沈从文,从家乡来到大城市应考,结果零分交卷,贫困交加的他没有放弃,一直坚持自己的文学梦想,笔耕不辍;一直在文学圈外散步的王小波,写的文章就是一支特立独行的部队,让人望而生畏。于是,在我三十岁的时候,在李筱懿已经出书的时候,在看着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的时候,我的梦想才刚刚钻出土地,第一次接受阳光的沐浴,没关系,别人在成功或者梦想上大步的走着吧,我对他们远去的背影挥一挥手,我在进行着自己的光合作用。
为了避免买的书多但是读的不多,读的书少还特么话唠。我给我自己规定,读完一本书,再买下一本书,绝对不能买回来好多书,这个读一读,那个读一读,结果就像是猴子掰玉米,这个我儿子都懂的道理,我不允许自己犯这么低级的错误。于是,很多想读的书,在我脑海里每天不知疲倦的转啊转,《约翰克里斯多夫》这个一定要看,《读书都不会还想成功》这个一定要最先看,《简爱》、《小王子》这些经典要重读,莫言的书要反复的读,一遍是不过瘾的,刘瑜的书做梦都能读上两行的,李汉荣的散文,全部本下来也不觉得过分的,刘震云这个最会讲故事的人的故事一定要再读一遍,川端康成的书、村上春树的书,虽然也许不能为了读原著学会日语,但是真的有这个冲动的。于是我每买一本书都很慎重,先看哪本,最快多久能看完,读书笔记能写的多深刻,写不出来要重读,那我下面那么多要读的书怎么办。整个人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身边的纷杂一下子安静了下来,都给我靠边站,不要挡着我的阳光,我还要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