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学殿堂读书心情随笔

【随笔】人与时代——鲁迅与沈从文与小人物们

2019-03-19  本文已影响9人  布布冬雨
八大处的夜

一直都很喜欢民国时期的文学家,才子佳人辈出,那个时代的爱情抑或纠葛都有令人心动的旋律。杨绛与钱钟书的相守相伴,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不解不知,林徽因与冰心的拈酸相交……那个时代,有自由的学术探讨,文学交流,思想争锋。

当然,那个时代留下来的也多是这些“家”们的故事,他们大多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或文或政,商旅一派已是少见,小门小户则更少。作为普罗大众、小户民众仍是生活在柴米油盐、挣扎在生活的边缘。

我想,人似乎总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在喜爱与赞叹民国文人的同时,也为民国时期的小人物们而感到些许的无奈,然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现实。流传后世的总是那少数人物,大多数的生命都淡淡消逝在滚滚红尘之中。这种无奈源于历史的太息,也源自观己之后的忧虑,自己是否会如那无数的小人物一般,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呢?

这是一个无解的话题,如同梵高并不能知晓身死之后的荣光,我们又如何能得知自己身后的事情?人所能够把握的是当下的时光。

人之所以矛盾,之所以忧愁,多是想得多而做的少,想的虚名多而安心研究的少罢,又或者兴趣太多,关注点太散,便在“左右逢源”中迷失了最要坚持的本性与本心。言“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不过是前行路上一些有定,做手中事,成心中人。

近来读《鲁迅杂文》与《湘行散记》,颇有一种“分裂”之势,记得一日之中同时读《鲁迅》与《湘行散记》,一篇写自一九一八,一篇写自一九三四;《鲁迅杂文》多针砭时弊,有振聋发聩之效;《湘行散记》则小桥流水,街坊邻里。二人风格不同、视角不同、时代虽近但也有差,所以于读者而言,差别就出来了。

说人与时代,是时代造就人,还是人成就了时代,莫不可说。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民国时期,文人辈出。仿佛在乱世更容易开出“百花”,许是乱世相对自由的思想环境罢,虽生存条件极其恶劣。

读《湘行散记》,思沈从文与张兆和的故事,颇有趣。浪漫烂漫的人确实可以写出湘行这样的文,对人事的叙述颇细致,字里行间也能隐隐透出对时代的隐忧。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是不太喜欢《湘行》这样的文的,可写着自己感受着竟发现许是自己没有读懂沈从文。正如张兆和所说,“在整理沈从文遗稿的时候,才开始理解他”,只是当初需要他理解的人已不在,是否真的理解又有谁知呢?

由此而看,人与人之间相交是需要缘分的,需要在某些时刻有同一频率的思考,形成共振。人读书也是需要缘分的罢,从书中能够感受到共鸣,有所收获与感悟,也是极其难得的。

读书,识人,思考,确实有趣。

p.s.最近读杂文散文太多,所以总能有所感悟,若能将此精神用于专业学习,每晚睡前读专业书籍,对于专业知识的领域则能更上一层,遂以后欲适当增加专业书目的阅读。文学多是爱好。

(小小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标明出处^_^)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