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我鼓励大家成为比较冷淡的人
说一个人一味的热情,其实是一定是盲目的,就是你一定会有大部分时候是冷淡的,才能够对比出你对哪些事情,哪些人怀抱着极高的热情。其实我鼓励大家做一个比较冷淡的人,我不认为过于温暖,是一个跟别人维持良好关系的一个好的立场,如果被温暖两个字给绑住,就更吃力。
我一直将自己定位在情商低这个标签上,它的表现就是不会说话、不会做人、讨厌交际。于是我看了很多书,关于说话,关于做人。
接着我发现做一个书中说的“情商高”的人太累了。它要求你成为一个面面俱到,心思细腻,顾及全场的人,可是它没有告诉我,我自己应该怎么办?
所以我选择眼睛进,耳朵出,所以我说那些书毫无用处,所以我说很佩服也很心疼那些书中说的“情商高”的人,佩服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也心疼他们的成长过程。
《康熙来了》已经结束,从看了《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开始,我就开始看康熙,仔细数数已经有六七年了,闲时就会翻出来看,除了放松心情,与我而言这个节目更大的吸引力是康永哥的情商。
康永哥并不是书中那种讨好别人的“高情商”的人,他不参加别人的婚礼,不送节日祝福和礼物,遇到不想回答或不想相处的人就赶紧找个空隙溜走。但他却是大众公认为情商高的人。他说:高情商是无视别人的眼光,寻找自己最舒适的地带,大胆做自己。
我无数次说过我是一个拧巴的人,怎样的拧巴呢?
在一个运营群里认识了一群小仙女,我们有自己的小群和共同成长的约定,半年后我们终于线下见面了。
那天晚上我们吃着小龙虾,看着电影,我和其中的一个小仙女关系极好,她喜欢吃小龙虾,但不喜欢剥壳。而我呢?是一个十分喜欢剥各种壳的人,所以我开始剥小龙虾给她吃,其他的小伙伴也想吃,我直接端走,不给她吃。这时有人提议干脆一起把壳剥了。
是不是觉得这件事有什么好说的?
我因为原生家庭的关系,从小就特别敏感,会做一些很暖心的事,会把伞借给同事自己淋雨回家,会记下朋友喜欢的东西,还会主动揽下别人讨厌做的事情,所以认识的人都说我是一个温柔,热情的人。
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一个十分冷淡的人,我觉得这些事情做了又不会伤害自己,所以并没有关系,我想要的只是他们的关注和陪伴。
人是贪婪的,他们总是想要更多。
你把自己定位在这个位置上,就很难再去改变。在那次见面前,我已经准备好在这个小团体里做一个真正的自己。我看到、感受到小伙伴的需求,我不会主动去满足,而会等她们开口。
可就是这件小事,让我每次回忆起都无地自容,因为我们是一个集体,大家都很有爱,只有我显自私又愚蠢。
在我们第二次见面时,我开始下意识的去做一些事情,又到了吃小龙虾的时候,我不想吃也完完全全没想到剥壳这件事,但是小伙伴问我是不是准备剥壳了,我马上接口说是。
小伙伴们说我的优点时,我又变成了那个温暖、细心的人。
发现了吗?我拧巴的地方在于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冷淡的人,而讨好型的人格让我成为了一个温暖的人,这个自己让我很抗拒,觉得自己表里不一。
看到康永哥说的那段话时,我有很深很深的触动,或许我应该理解的是,我长期的行为模式已经刻入到了骨子里,我既然不在乎那么继续也没什么关系,如果我在意,那么就选择迟钝一点。
至于在小团体里有温暖、细心这样的评价,也未尝不可,因为这个团体里的人就是我怀抱着极高的热情去对待的人,是我在乎的人。
而我也不用将自己捆绑在温暖和细心的框架里,人不可能只有单方面,就像武志红老师说的:“你既可以A,也可以-A,去拥抱你人格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