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钱的作用

2020-04-16  本文已影响0人  江左镇刘楼小学王晓楠

72

超长的假期,外甥也休息了很长时间。最近我姐开始让他写拼音和做算术题,但是不爱学习又特别爱动的外甥忍不住了。每天光想着玩,一说到学习,脸色立马由晴天变为乌云。

昨天我家浇地。下午我上完课准备去地的时候,听到我姐说:“咱现在写作业吧,写完作业给你一块钱去买东西。”我外甥一听到要给钱,兴趣就有了。但是他说“先给钱,再写作业。”我姐便和他商量:“那给你钱去买东西,买完要写作业,好不好?”我外甥一口答应“好”。我当时就给我姐说“要先哄他做作业,把给他钱当做奖励,刺激着他,他就会写作业。”最后,我急着去地,就没有关注到底写作业了没。等我去地回来,听我姐说作业没有写完,写了一少部分就不写了。

我姐的方法是不太可取的。

今天下午上完课,我开始辅导我外甥算题,奖励还是一块钱。这次要求在前:写完作业再奖励钱。这次虽然过程比较慢,但是比昨天好一些,把作业做完了。这充分说明了强化物的重要性。

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强化是采用适当的强化物而使机体反应频率、强度和速度增加的过程。凡是能增强行为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物。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的有效而重要的条件,塑造行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而我姐想用的就是正强化。正强化也称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也称消极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在选择强化物时,可以遵循普雷马克原理,又称“祖母法则”,即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简单的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化等级,在强化等级中,处于较高一级的强化物比处于较低一级的强化物更容易引起操作行为,所以,处于较高一级的活动可以强化较低一级的活动。例如,教师在课堂中经常使用的“只要写完作业,就可以出去玩”“学完这个难点,我们就休息一下”等,如果有一件愉快的事等着学生去做,他们会很快完成另一件不喜欢的行为;行为和强化的关系不能颠倒,必须先有行为,再有强化,要让学生明确感觉到这种行为和强化的依随关系;不能过度使用强化物,否则,可能使强化物失去原有的效力。

强化对学习也有很大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强化物有很多种类,如表扬、奖励、自我强化等。表扬或奖励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形式:关注、特权、拥抱、活动、实物和金钱等。没有一种强化形式适用于所有的人,当采用的表扬或奖励方式对学生无效时,并不是强化无效,而是没有选择正确的强化方式。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奖励时,应注意避免外部奖励对内部兴趣的破坏。在很多情况下,维持行为的强化物是活动本身带来的快乐,这时再给予外部的奖励,就会使学生活动的目的逐渐变为获得外部奖励。因此,我学生已经自行从事某种活动时,教师应谨慎考虑奖励是否必要,避免给予不必要的奖励。奖励虽然是塑造行为的有效手段,但是奖励的运用必须得当,否则便会强化不良行为。例如,小孩的许多无理取闹的行为实际上是学习的结果,因为他们通过哭闹能得到诸如玩具、冷饮等强化物。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还有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但是,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同时应慎重地对待惩罚。

对于我外甥的学习,我觉得强化对他的作用很大,以后可以试着用这个方法来教育他。

不仅对自家小孩可以用强化理论,对学生也可以用。比如:如果你有五次作业得到了A,那么,你的星期天作业就可以免写一次。如果这个星期表现好,我们就看一部电影等等。

老师们和家长们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完成作业和学习,也是绞尽脑汁学习理论,用理论来支撑教学方法。有了理论支撑,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