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之天元纪大论:知迎知随,气可与期
《黄帝内经》分《灵枢(shū)》和《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他三部分别为黄帝的《难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的《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写作于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年代,对诸子学说多有吸收,并深受影响;其中黄老道家,《周易》与《内经》关系最为紧密。
今天来聊一聊其中的“天元纪大论”篇章;“天”就是天地宇宙,“元”就是本源,“纪”就是规律;“天元纪”就是讲宇宙元气运动变化的大规律:

1.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
好的。什么叫“气”有多少,形体有旺盛和衰弱的区别呢?
2.鬼臾(yú)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阴气”和“阳气”各有多少的不同?也就是“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由此称之为“三阴三阳”。
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形”有盛衰,主要表现在“五行”治理;有的是“太过”,有的是“不及”。
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刚开始“有余”,随后就会是“不足”;所以做任何事情不要太猛,不然就会后继乏力。
不足而往,有余从之:一开始“不足”,后面就会“太过”;平时不努力学习,快到考试了,临时抱佛脚,反而伤了身体,那就是“太过”。
知迎知随,气可与期:懂得“有余”和“不足”的道理,就可以由此推知“气”的来至。
应天为天符:“三阴三阳”与天道相应,则为“天符”;“天符”指天之权利,指天生天杀的特权;即“天”可以生长万物,也可以消灭违背天道的万物。
承岁为岁直:“三阴三阳”在岁月的运行中,相互和谐,才能够保持顺直,才不会发生灾祸。
三合为治:“三阴三阳”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这才是治理万物的法则。

3.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天气”和“地气”的相互感召是怎么样的?
4.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寒,暑,燥,湿,风,火”是天的阴阳之气,“六气”和其相应。
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木,火,土,金,水,火”是地的阴阳之气,“生,长,化,收,藏”的变化和其相应。
天以阳生阴长:上半年以“天气”主之,春生夏长。
地以阳杀阴藏:下半年以“地气”主之,秋收冬藏。
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不仅天之气有“阴阳”,地之气也有“阴阳”。
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想要知道天地阴阳的变化之道,就要知道“五行”上应于天,而化为“五运”;不停运转,每五年为一个周期,“五运”循环一次。
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六气”下应于地,运行迟缓,各守其位,每六年循环一次。
动静相召,上下相临:“动”和“静”相互感召,“天气”和“地气”相互配合。
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阴气”和“阳气”相互交错,变化就产生了。

这一篇主要讲自然界万物的根源及其变化规律,自然气候变化的根源是“阴阳”和“五行”。
从而告知我们,自然界的“五运六气”的变化,是怎样影响人体五脏六经的生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