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文社科

我是中国人

2018-07-20  本文已影响119人  II终生学习II

我出生的国家叫“中国”,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然而长久以来,我对“中国”一词的理解仅限于960万平方公里,知道什么身份的人是华裔,华侨,华人,知道有个民族叫“中华民族”,尽管从小到大我都被灌输中华文明之伟大,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要有民族自豪感......但说实话,我对中国、中华、华夏文明等词根本谈不上真正理解,更别说“中华民族”了,可能只有在唱国歌或者看类似《战狼》电影时,才会激起一点点儿民族感情。在大多数时候,我对所谓的中华民族其实是无感的,有时甚至对中国人的身份也是抵触的。

我没那么“爱国”

想必有不少人跟我一样,我们口口声声说“爱国”,却发现怎么也爱不起来,我们羡慕邻国日本的礼仪,我们崇拜美国的科技,我们谈论着毛里求斯的美景......似乎外面的世界比“中国”更有意义。在国门向世界敞开之际,我们已有对“中华文明”、“中国人”、“中华民族”的理解早已迷失在各种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各种文明的意识型态中。于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开始移民,还没富起来的人呼吸着雾霾、喝着被污染的水、吃着各种转基因食品,像阿Q一样努力工作着,想着有朝一日可以移民国外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当然这只是我的片面之词,但也许这样的人也并不在少数。归根结底,是我们从小就没有对“中国”、“中华”、“华夏文明”这些词理解清楚,在对自己“中国人”身份缺乏认同的前提下,你给我讲所谓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讲什么“中国梦”,那不是扯淡么。

深刻理解“中国”、“中华”、“华夏文明”为什么重要?

可能有人会想,我不理解这些不也过了几十年了吗?理解了这些有毛用啊,又没给我带来一丁点儿经济价值。确实,理解这些词的来龙去脉并不能带来什么,但是有一点是非常可贵的,就是它能帮助我们去追本溯源,找到我们身上应该继承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从而提升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感。不要小看这点儿认同感,这将影响到别人对“中国人”这个族群是否认同和尊重,对这个族群所产生的“中国文化”、“中华文明”是否认同和尊重。日本人之所以比中国人在国际上更受尊重,是因为日本人身上所传递出的对自己本国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很难想象,自己对自己身份都不认同的民族,别人怎么可能对你认同,对你尊敬呢?这样的民族又有什么希望呢?如果我们缺乏对自己文化的深刻理解,那“传承文化”就无从谈起了,百年以后,可能世上再无“中华文明”,因为知道它的人越来越少,事实上,现在又有多少人读过易经,懂得易学呢?如果说出身在中国,可以为中国做点儿什么事的话,那就只有传承中华文化了,为什么要传承?因为别人家没有,只有我们有!

追本溯源

长久以来我们自称为华夏儿女,我们的文明也称为华夏文明,那“华夏”一词究竟从何而来呢?

一、华夏部落起源

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华夏部落是黄河流域的最早居民(现代分子人类学也有证明),华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大地湾文化(甘肃天水一带)和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一带)。又于7000年~5000年前在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建立了仰韶文化。再于距今约4600-4000年在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地区建立龙山文化。

华夏先民分为大大小小许多个部落,活跃于黄河中下游。其中比较著名的首领有太昊(伏羲)、少昊(白帝)、颛顼(黑帝)、黄帝、炎帝(赤帝)、帝喾(高辛氏)、祝融、伯益、舜帝、尧帝。其中炎帝和黄帝为共主。

二、第一次部落统一

华夏的祖先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黄帝部落,炎黄联盟初具雏形。华夏部落从而占据了中原。在中原更东的山东一带,还有许多小部族,被称为夷,开始并无贬义。后来炎黄部落联盟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部落联盟首领蚩尤,把联盟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后又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为主体,与山东境内的东夷部落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部落联盟,华夏部落基本固定。公元前2070~前256年黄河中下游华夏部落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三、汉民族形成

公元前221年,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局面。华族的扩张目标又指向了长江以南更广阔的百越之地。秦末民变中赵佗趁机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汉朝灭掉了已成为藩属南越国,终将广大南方并入华夏直接领土,华夏部落的足迹到达南海之滨。

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随后汉朝(公元前202—公元220)建立,并统治中国400余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华夏部落吸收了同边的巴蜀、荆楚、百越诸部落,汉民族开始形成,而“华夏”这个称呼逐渐成为汉民族的别称。

上面仅从地理版图上描述了华族产生的过程和发展历程,也即是汉民族的由来,更重要的是在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华夏文明。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上古伏曦氏推演八卦,筑易学华夏文明根本,轩辕黄帝建舟车,制衣冠,华夏文明雏形初现,文明一脉相承。及至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华夏文明达到第一个顶峰!

百家争鸣.jpg

然而历史上任何文明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绝大多数古文明都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华夏文明也经历过无数的磨难坎坷,甚至是濒临灭绝。历史上,华夏文明经历了三次“断层”,所谓的断层就是传承、信仰、价值观前后发生了改变。

一、从秦始皇灭六国开始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总所周知,秦始皇灭掉六国后,不仅仅满足于疆域及制度的统一,同时也致力于文化上的统一。钱穆《秦汉史》曰:“秦人僻居西土,就文化言,较东方远为落后。故秦之措施,大抵袭自东方,其任用以见功者,亦率东土之士也”。当时秦人不但文化落后,而且很长一段时间内还被东方各国视为“戎狄”。直到西周末年,犬戎攻打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秦襄公带兵救周,派兵护送周平王至洛阳,直到此时才因为立功被平王封为诸候,始与东方诸侯通聘享之礼。这时秦才与中原诸国开始来往。

西周形势图.png 战国版图.png

由此看来秦人早先的文化与风俗,受西戎的影响可能大于受周代文化的影响,加之秦人在很长时间内与中原各国来往比较少,因此当时被视为蛮夷。直到战国中晚期,法家思想才在秦国得到贯彻和施行,而秦国政治、风俗也为之大变。

当时的中原文化主要齐鲁文化、楚文化以及三晋文化为主,齐鲁文化以儒家的孔子、孟子、墨子为代表, 楚文化以道家的老子为代表,而三晋文化以法家的商鞅、韩非子为代表。这三种文化思想在血统上与八卦、易经一脉相承。但在治国理念上,各个思想又大有不同,儒家思想沿袭了西周文化中“礼治”的思想,为什么要“礼治”?荀子在礼源论中说道:“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儒家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能通过构建礼制(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约束人民,强调君主权威的同时,也强调君主的自律;强调治民的同时,也强调保民,相信以德服人。

而法家思想主要是以“法”治国,主张在“法治”的统治下,除了权力,道德、良知、是非、公正等等都无足轻重,一切以法为标准,赏罚分明,人不分贵贱,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除了君王)。其基本的指向是针对西周的礼治,他们认为“礼治”已过时,人是自私的,不能依靠德行来感化民众,必须以“力”制“暴”,以“力”服人。这个力就是君王的权力和法律。这与西方的法治是不一样的,西方的法治与民主相联,以民主为基础,并以法治来捍卫民主;而法家的法治是以君主专制独裁为主的中央集权,法律的权柄完全掌握在君主手中,是君主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与手段;西方的法治以权利为核心,它的作用是用来保障公民的权利,而法家的法治是以惩罚为核心,因此刑罚非常发达。

在今天看来,各个思想流派各有千秋,也各有长短,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专制独裁的理论工具,在当时战乱纷飞的年代,中央集权能有效削弱各个贵族势力,最大程度的利用各方资源,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有它一定的优势。然而在秦灭六国后,其专制制度在“法治”的理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天下人皆被置于法网之中,以致“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各种酷刑一应俱全,人们谈“法”色变。秦王朝灭亡后,法家声名不佳,而“法治”地位也一落千丈。汉武帝时,汉人在沿用秦制的同时,对秦朝的“法治”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在对“法治”亡国的反省中,人们注意到儒家“礼治”思想的优势,这才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而后道家崛起,佛家介入,儒释道三教相互兼容吸收,价值观得以传承至隋唐宋。

二、从金国灭北宋开始到元朝推行“程朱理学”

这次“断层”主要是由于汉族几乎被灭绝导致的。“靖康之变”后,大金国灭了北宋,独留南宋,而后蒙古人成吉思汗强势崛起,征战四方,其版图横跨欧亚大陆,震惊世界。同时也开启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种族灭绝屠杀。在征伐西夏国过程中,成吉思汗铁木真病逝,遵照其遗嘱在征服夏国最后一个城市后,蒙古人在全国上下实施了种族灭族大屠杀,使当时人口仅次于汉人的党项人从此从历史上消失。金国被灭后,下场基本一样,屠杀了中国北方金境内(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将近90%的人口,其中忽必烈自己估计就有一千八百万人,而焚烧房屋农田造成的烧死、冻死、恶死,或者饮用死尸污染的水源所造成的因病而死的人更是不计其数。西方国家的估计至少三千万。当时金国登记人口5000万以上,屠杀之后整个北方不足700万。

在征服北方金境后,蒙古大军开始进攻南宋,但在四川境内遇到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抵抗。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我的老家合川,当时蒙哥所率领的蒙古大军进攻四川,在合川钓鱼城(今重庆钓鱼城),遇到了城主王坚的拼命抵抗,其重伤蒙哥大汗,不久蒙哥死亡,蒙古从此内部四分五裂,开始争权内乱,无暇西征。可以说这一以弱胜强的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也改变了世界历史,因此钓鱼城又被欧洲称为“上帝折鞭处”。这一战保了南宋30多年的太平。待到忽必烈整合蒙古内部纷争,定都北京后,再次起兵南征(这是第三次入川),进川后对整个四川平原实施了灭绝式屠杀。据记载,在成都仅仅这一个城市就屠杀了140万,城外的屠杀更是不计其数。当时四川境内最最保守的估计人口超过1500万,屠杀之后,竟然不足80万!这也间接导致了后来“湖广填四川”的大型移民政策。蒙古人在中国境内的种族灭绝是有史以来空前绝后的,受害者人数被作为世界纪录收录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里(1985年)。

因为受到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忽必烈后期不得不采取纳降招安的方式,屠杀也开始收敛,致使南宋大部分地区得以保存。但出于对南宋遗留汉人的防备,其在文化上强制推广了对后世以及世界影响极大的“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伦”,“三纲五常”......本质上是打着儒家的幌子来愚民,其理论早已失去了先前儒家的风骨。随后平民皇帝朱元璋的大明朝全盘继承了元,满清又继承了明。前后600多年,延续着“吃人的礼教”。

元朝版图.jpg 元朝版图2.jpg
三、民国初期开始的“新文化运动”

随着晚清的腐败无能没落,各种西方学派思潮开始涌入中国,更随着大批留学生的回国,带来了各种先进思想,以及对旧有理学思想的强烈批判。由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的新文化运动,虽历经坎坷却启发民主觉悟,为后来的一系列革命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尽管民主主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却留下了思想的种子。

华夏文明历经沧桑,但其中所特有的包容性、开放性使其在融合了各种文明后得到了保留和传承。这些思想的背后是对儒释道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体现了太极包罗万象的哲理。

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

我们生在这片土地上,如不能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吸纳、传承这片土地所创造出的文化精髓,那真是枉为了那些为此而付出生命的先祖们。

我是中国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