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遗憾……
按我家的惯例,清明祭祖向来是在清明节前三天之内,完成这一年里,头一个最重要的节日流程。
而且还有一个惯例,那就是几十年以来,我哥、我妹和我三家,都是提前约好,一起去祭祀亲人。
而2号,也就是咋天,我哥和我妹两家都去祭祀亲人了,而独独缺了我,这确实甚为遗憾。
此次缺席,是扣除以前工作忙碌,未能赶回家乡之外,清明祭祖的唯一一次。
而这次清明祭祖的缺席,也颇有些无奈。
其原因是,长沙的房子租赁到期了,要来打移交,加上房间里的燃气管道要进行改造,旧灶要换新的,所以就迫不得已要多呆两三天。
虽不能亲临亲人的墓前,表达自己的哀思和渴望得到先人庇佑的祈祷,但委托兄妹帮我烧点纸钱,转答一下我的寄思的愿望自然不会忘记。
先人的坟有三座,老奶奶、奶奶各一座,还有一座是合葬墓,儿时听父亲说过,这个合葬墓是爷爷上辈的几位先祖,是从外地迁过来的。
这三座墓,是葬在家乡的一处有相当历史的,形成了惯例的墓葬岗,也就是说,在墓葬没有改革之前,家乡本地人,几乎所有的先辈去逝后都葬在这里。
先祖的三座墓相距很近,也方便了我兄妹三人的祭祀。
很多年前,历来是父亲带领我兄妹三家一起去祭祀先祖的,期间也常常说一些他记忆中的先祖佚事。
但在我的印象里,也只有老奶奶的印象了,因为她活了96岁。
我哥长我两岁多,也是我父辈那一代的长孙,我辈这一代的老大。
据父母说,我哥被先祖甚是宠爱,特别是被老奶奶所疼爱,很小的时候就让我哥去跟她一起睡,给她暖被窝。
老奶奶给我留下最深的印家,就是那一对真正的“三寸金莲”。
据考证,众多史料证明,缠足风俗开始于北宋,兴起于南宋,一直延续到明清。
过去的女孩一般在五六岁时开始缠足,其方法是用长布条将拇趾以外的四个脚趾连同脚掌折断弯向脚心,形成"笋"形的"三寸金莲"。
人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莲",而不同大小的脚是不同等级的"莲",大于四寸的为"铁莲",四寸的为"银莲",而三寸的便为"金莲"。
“三寸金莲”是对女性的一种戕害,现在已成为了历史。
我见过老奶奶裹三寸金莲的过程,那时候很小,除了好奇,别无他想。
我当然也见过老奶奶用三寸金莲走路的样子,那真是:三寸金莲步步姣,四步五步迎风舞,六步七步靠人扶,八九十步声声娇。
七年前,父亲因病去逝,家乡的公墓园是又添上了一座新的墓地。
墓地是我一眼相中的,视野开阔,墓前也宽敞,也很方便我兄妹三家人祭拜。
父亲去逝的头一二年里,我还梦见过他,而且梦境很清晰,但随后的几年里,父亲再也没有进入过我的梦里。
也许父亲在另一个世界里过得很好,就像很多人说的:天堂里没有痛苦。
写清明时节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唐代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不过,我对黄庭坚的《清明》颇为欣赏:“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诗人由清明扫墓想到人的生死问题,进而有感于人的价值,表现了诗人旷达之中包含的郁勃、不愿与俗沉浮的兀傲之气和对仕途贤愚混杂的愤懑之情。
看到这些,我又联想到先祖三座坟,又是否像往年一样被茂密的蓬蒿所覆满?
此次清明祭祀的缺席,兄妹少了我这个劳动力,是否在清除杂草、荆棘时,感到了力不从心?
道一声长叹,隔空遥祭之余,略书文章,以抒心意。
望先祖和父亲知悉,佑我母亲,佑我的家人平安健康、足衣丰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