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事件压力晤谈CISD
在一个看似平静的周四中午,小远(化名)跳楼轻生,在老师的眼里他是一个学习好、性格开朗、平时有说有笑的孩子。老师从他生前最后一次离开学校的录像回放当中看到他当时还在楼梯口跟同学打招呼并冲人家笑了一下,没觉察到任何异常。
事情发生一两天后,周围同学也陆陆续续得知这个消息,所有认识他的人对他的行为百思不得其解。曾经和小远在一起六年的小学同伴、现初中较要好的同班同学还有住在同一个小区的伙伴曾每天结伴骑车回家,这些小伙伴们得知消息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应年段和家长要求,于是对这十几个孩子进行CISD小组危机介入,旨在帮助这些孩子缓解危机反应,促进恢复正常水平的适应功能。
按要求,所有成员围成一个大圆圈坐下,还有两个心理老师搭档,穿插坐在学生当中,便以共同识别下一步需要关注或需要个别咨询的学生。
首先我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并说明今天的活动目的这不是调查小组也不是心理治疗,只用于帮助大家尽快从此次事件中恢复过来。同时强调保密的原则,谈话内容留在这个活动室。每个人的 看法都很重要,我们鼓励大家积极发言,因为你说的信息对别人是有帮助的。说明,时间可能是1-2个小时,整个过程中途没有休息,大家要坚持到底,中途不得离开。请你们左右看看,有没不认识的人(不建议有太多外人或领导参加,如果有,可以提出来)以确保这个场是安全的,就正式开始。
在第一轮,我让参与成员简单概述一下这个事件。我引导大家来回顾一些情景,比如,自己是在什么时间?通过什么途径得知小远轻生事件?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有没有人愿意第一个来分享的吗?一提起此事,大家立马觉得很沉重,顿时沉闷不语,空气在那刻似乎也凝固了。此时我做了个简单的自我暴露,也算是一个示范。我谈了自己前天去天马山参加一个追悼会的心情,是非常沉重、难过悲痛,忍不住哭,身体都有点发抖,晚上不时回想起这个人,也没睡好。这时一些孩子听了似乎有所触动,我知道大家此时可能愿意说。于是我就以我右手边同学作为第一个开始说,大家按顺序依次发言了,我就在圈里走,有些同学一说就哽咽了,很难过,一直在哭,我就拍拍她后背,允许她通过哭来发泄出来。有些是周五从小区居民那得知消息,有些是通过周六小学群里的同学说,有些是周日去上补习班时才知道。有不少孩子在听到小远的事时表示不相信他离开这个事实,觉得那是别人在跟他开玩笑,不可能是真的的。
很多同学这时已经开始谈自己的想法,即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大家追忆小远是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男生”、“他平时跟同学都处得很好,是个人缘非常好的男生”,“他很阳光,人长得很帅”、“他性格开朗、很爱笑”,“他会主动关心人、他爱帮助同学”、“他很乐观,经常来我家,和我父母也很熟,我父母都很喜欢他,他也爱跟我父母聊天 ”、“他对他父母很孝顺””他平时还很会安慰人,玩游戏输时,我心情会很不爽,但他很平静,还会劝我”……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痛惜,那么好的一个人怎么会用选择用这种方式离开呢?大家有点在猜测他离开的原因,听官方说是游戏害了他,“他有在玩王者荣耀,但也不至于”、”他爱看玄幻小说”……有两个孩子说到“今天这个结果,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他应该准备了很久,才有这个举动”,这话对在场的人很有启发。很多同学会分享到“他平时有事或有困难也从不跟我们说”、“他应该很压抑,有什么事都放在心里,自己扛”……
关于得知消息时的反应有没出现一些症状?很多同学谈到“不愿相信、心里空落落的、孤单、难过、内疚、哭、害怕、不敢往窗外去看那个他掉下来的平台、吃不下饭、睡不着、愤怒、刺耳、烦躁、会制止周围人安静、人呆呆的、作业写不下去、上课时还会不时看那个空位、和同伴一起特意跑到他家楼下默默注视着他”……最后我做个引导,在面对这种创伤事件,我们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和身体反应,都是正常的,每个人出现症状的不一样,时间早晚也不一样,有些人可能接下来还会有其他反应,这都是正常的。有些人症状可能持续几天,几周,甚至几月,大多数人出现的症状会随时间推移,症状逐渐消失,大家可以对照《紧急事件应急信息表》这里有常见的症状,回去可以再看看。
从圈外捧一空椅子——代表死者,放入圆圈的中央,引导同学想象中央的椅子就是事件发生前的那位一起朝夕相处过的那位同学,让同学轮流走到“死者”(空椅子)面前表达现在的感受,对“死者”表白; 心理干预老师从同学们的表达中寻找死者带给同学们的积极意义,并表达给学生知道。 在积极意义的基础上植入积极信念;移走空椅子,让那把椅子在同学眼前消失,以后也寻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