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小昭殷离周芷若赵敏四人都在张无忌身边,他会怎么选择?
若将金庸小说的所有男主放在一起评价,评价最低的恐怕是陈家洛与张无忌。
前者因为事业放弃爱情,即是为了让乾隆恢复汉室,将自己心爱的香香公主献了出去。后者则是因为优柔寡断,感情时常在小昭、殷离、周芷若、赵敏四人中间摇摆不定,且没有主见,受到不少人诟病。
然而,《倚天屠龙记》本身就是金庸笔下一部优秀的小说,倍受读者喜爱,所以大家对张无忌的讨论远远多于对陈家洛的讨论。而大家讨论最多的问题,恐怕就是张无忌到底喜欢谁?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张无忌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我来终结一下。
张无忌与四女同舟时,不止一次想起过这个问题:
“这四位姑娘个个对我情深爱重,我如何自处才好?不论我和哪一个成亲,定会大伤其余三人之心。到底在我内心深处,我最爱的是哪一个呢?”
但是想的结果却是彷徨难决,寻找借口逃避:
一时想:“鞑子尚未逐出,河山未得光复。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尽想这些儿女私情作甚么?”一时又想:“我身为明教教主,一言一动,与本教及武林兴衰都有关连。我自信一生品行无亏,但若耽于女色,莫要惹得天下英雄耻笑,坏了本教的名声。”过一时又想:“我妈妈临终之时,一再嘱咐于我,美丽的女子最会骗人,要我这一生千万小心提防,妈妈的遗言岂可不谨放心头?”
他知道自己一旦作出选择,必将会伤害其他三人,于是阻止思绪继续深入下去。先是搬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大帽子,让自己认为这样想是不对的。然后又抬出自己明教教主的身份,找到了耽于女色会惹人耻笑的理由。最后可能觉得这两条理由都不太满意,于是直接抬出他妈的遗言出来,话说当初碰到朱九真时怎么没这么多理由?
从他这些借口来看,张无忌想来想去硬是没碰到问题的根源。他既没有选择哪位女孩,也没有把问题放在女人身上,而是不断寻找理由说服自己,要自己别去想,这样想是不对的。
因此,按照张无忌这种优柔寡断、顺其自然的性格来看,当四女都没离开时,他可能一个都不会选,不是不想选,而是不知道怎么选。
同时,他也有过将四个女子同时娶做老婆的想法:
有时他内心深处,不免也想:“要是我能和这四位姑娘终身一起厮守,大家和和睦睦,岂不逍遥快乐?”
然而这种想法一瞬即逝,他认为有一个就好了,多了就是卑鄙无耻了:
“为人须当自足,我竟心存此念,那不是太过卑鄙可耻么?”
可见,当四女没离开时,张无忌最终可能是一个都没要。嗯,四女一男快快乐乐的永远生活下去。但是如果遭遇变故的话,张无忌可能就会作出改变:
小昭去了波斯,殷离逝世,又认定殷离是赵敏所害,那么顺理成章,自是要与周芷若成婚。不料变生不测,大起波折,其后真相逐步揭露,周赵二女原来善恶颠倒,幸好自己并未与周芷若成婚,铸成大错。赵敏更公然与父兄决裂,则此事已不为难。
原来让张无忌作出选择的其实不是他自己,而是外界因素。
周芷若也问过与张无忌这样的问题:
“我问你的乃是虚幻之事。小昭当了波斯明教的处女教主,我又……又杀害了殷姑娘。四个女子之中,只剩下了赵姑娘。我只是问你,倘若我们四人都好端端的在你身边,你便如何?”
而此时的张无忌在周芷若的“逼问下”,不敢再逃避了,而是认真的思考他对四女的感情:
小昭离我而去,我自是十分伤心。我表妹逝世,我更是难过。你……你后来这样,我既痛心,又深感惋惜。然而,芷若,我不能瞒你,要是我这一生再不能见到赵姑娘,我是宁可死了的好。这样的心意,我以前对旁人从未有过。”
最后,他终于做出了选择:
张无忌歉然道:“芷若,我对你一向敬重,对殷家表妹心生感激,对小昭是意存怜惜,但对赵姑娘却是……却是铭心刻骨的相爱。”
最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果四人与张无忌同时生活,且一直这么安定的下去,几人之间也不捅破这层窗户纸,那么张无忌将会一生无妻。但是如果受到外界影响,万不得已要作出选择时,他会选择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