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努力值得看到

不忘谈话目的

2021-12-03  本文已影响0人  顿悟而立且行且珍惜

聊天谈话都是与人交流的主要手段。

作为一名教育人,说话占据工作的相当大一部分比重,好好修炼自己的说话能力、谈话水平,不就代表着工作得越发顺水顺风了么。更何况我们还担负着不同的角色,处在各种不同的关系网中,像情商、智商、抗压商一样,谈话商(我临时杜撰的一个名词)如果如果高的话,做人不就如鱼得水吗?

想起近两天晚上跟自家孩子的对话,因为作业量比较多,孩子放下饭碗,就一直泡在作业中,读的写的背的,眼看着她疲惫的眼神,佝偻的小身板,着实有点心疼,既想让她放松一下心情,休息一下眼睛,又想她接下来的作业写的效率更高,能够睡得更早。

这应该是我跟她沟通的目的。

结果我们娘俩的对话却是这样的:

——好啦,停下来,去洗个脸,刷个牙,换换脑筋。

——我不想刷牙,不想洗脸,我就想睡觉。

——可是你作业完成了吗?这会儿能去睡吗?

——烦死了,讨厌死了,天天布置那么多作业。

——好了,抱怨解决不了问题,要不用热水泡泡脚?

——我不想泡脚,太浪费时间了,我就想睡觉。

——你这孩子,咋这么不听劝呢?刷牙洗脸泡脚,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说多少次你都不听。

——哎呀,不要啰嗦了,我作业还没写完呢,不跟你说了。

………

娘俩的谈话没有朝预期的方向走,女儿觉得妈妈不理解自己,妈妈觉得孩子油盐不进。

这场对话就是失败的,因为忘记了谈话的目的。

《关键对话》这本书说谈话要从心开始,这心包括真心、诚心和爱心。

我跟孩子谈话不欢而散,是因为我先生气了,而生气是为了找到一个借口和理由说这是怪她,怪她不按我的要求去做,怪她生活习惯不好……问题是孩子她不领情啊。

苦恼自然产生。

我的苦恼其实跟孩子的关系不大。心理学里面叫ABC原理的认知模型。A是事件发生,B是你对这个事的看法,C是你的压力状况。

很明显,对孩子成绩的忧虑,对她未来升学不可知的担忧带来的压力,都会提前投射在目前的相处中,再加上职业病作祟,我总是打着爱的旗号,本想跟孩子好好聊聊,结果变成一味的说教,指责她这不好那不积极。唉!一个明知故犯的我呀?

总试图通过改变A的方式来改变C的时候,我们的人生会永远得不到喜乐,常常会处在痛苦当中。

我总以为A(孩子的习惯、某次考试成绩)改变了,C就一定会改变,No。实际上改变C最重要的方法是改变B,改变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这就是心理学的迷人之处,透过万千世事的迷雾,洞察出问题(现象)背后的内核。

许多时候,在面对难以解决却又会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时刻”,人们不是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应对,就是以强硬的方式解决,却在对方心里留下不愉快的阴影。

为什么?

从原始社会累积下来的基因会让我们在面临紧张状况的时候选择打或者逃,而这两种行动都需要四肢运动,血液会流向四肢,造成脑部缺血。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在关键的时候觉得头脑一片空白。也就是俗称的掉链子。事后你会为自己说不出话来自责,或者为自己不理智的言辞付出代价。

我就经常在口不择言骂孩子之后后悔的想咬舌头。

身边也不乏有人会处理得很好。那是因为他们能够很好地处理关键时刻的对话,既不会伤害到对方,又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最终常常能够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还是这本书,给出了这样几个关键步骤。

我希望为自己实现什么目标;
我希望为对方实现什么目标;
我希望为我们之间的关系实现什么目标;
要实现这些目标我该怎么做。

在谈话中失控的人,都是因为已经忘记了谈话的初衷。

所见所闻——主观臆断——形成感受——产生行为

这是一个情绪产生的过程。

这中间有一个主观臆断的过程,通过了你的解读才会形成你的感受。所以我们会看到有的人很难被伤害到,因为他不会庸人自扰,或者天生拥有钝感力。而有的人看到别人一个眼神就会受伤害。

比如,一个为了挽救孩子(单亲家庭,因交友不慎差点儿吸毒)的父亲,在跟女儿谈话时突然发飙,说:“随你的便吧!你说我平时不关心你,那我就真不管了!”“嘭”一声把门甩上,气冲冲的下楼,找个酒馆借酒消愁去了……这时候的父亲已经忘记了谈话的目标(帮女儿从泥泽深潭的边缘拉出来),成为了自己愤怒情绪的奴隶。

只要记得谈话的目标,你的情绪就不容易失控。

书中还说要学会做一个双核的对话人,一个核是注意内容,另一个核是注意氛围。

很多对话的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关注氛围,而只管把自己想说的话不管不顾的尥出来。

一个谈话商好的人,会在发现对方情绪不对或者气氛出现不利于对话的变化时,及时停止内容方面的沟通,转而修复氛围,待双方冷静一点后再继续谈。

我相信大家对下面的场景都不会陌生:

一个孩子已经愤怒地大喊大叫了,妈妈还在旁边唠叨着,只因为她觉得这孩子太玩世不恭(不好好学习、沉迷于游戏……)。她完全忽略了此时孩子的情绪,没有跟孩子共情。她大脑里只有一个核,只有谈内容这一个核,她根本没有看到谈话的氛围已经趋于零,这样的谈话效果为负数。

似乎这样的“坑”我也多次掉进去过,不知读者朋友们您如何。

我们都只执着于想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埋怨、委屈、嫌弃、大量的添油加醋的事实……全部都讲出来,独独没有看到对方在跟你对抗,没有看到对方已经特别痛苦了……

跟自家孩子谈话如此,跟另一半谈话也容易掉坑里,跟班里那群孩子谈话还是如此呀!坑坑遍地是,不提防就“中招”,还是得修炼呀!

从“心”开始,不忘谈话目的。与人交际,则无往而不利。Ycy207--155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