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000字想法散文

Days 43 | 《论语两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2019-02-13  本文已影响28人  小夭读书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原文解读:

鲁哀公问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位应该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说:“夏代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目的是让百姓臣服。”孔子听到这些话,告诫宰我说:“已经过去的事不用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谏了,已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追究了。

个人感悟:

夏朝用的是松木,殷商用的是柏木,都有长久统治天下之意。而周朝用栗木,鲁哀公不明白周武王为什么会弃松柏不用而选择栗木,所以问宰我。

鲁哀公身为周王室的宗亲,又是鲁国之君,自然知道神位的重要性,故有此问。宰我明白回答说:武王选栗木,就是为了让人民害怕,进而安心接受自己的统治。

从孔子听到宰我的解释后的反应来看,周武王选用栗木的目的确实是为了恐吓百姓。所谓“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就是告诉宰我,事情过去不必再提,既成事实多说无益,以往的过错不要再追究。

显然孔子认为周武王用栗木做牌位确实是错误的,只是希望宰我对这事不要再提,以免误导鲁哀公。

个人觉得这是古人对待错误的一种原则,同样也要从辩证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

一方面来说,不纠缠于过去的错误和失败,可以以轻松的心态面对未来。反之总是顾念过去的错误或失败,别人可能会招致别人的反感,说自己则会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所以对于一些即成事实的事,多说无益,无需再去浪费力气。

这就是一种对自己的大度,也是宽恕别人的豁达与宽容态度。

从另一面来看,在面对过去的罪恶与失败之时,也是需要警醒的,只是不用天天挂在嘴边而不去行动,“知耻而后勇”才是正确的态度,比如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默默地承受,但是积极地反省,才不至于总是在错误的道路上一错再错。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原文解读: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太小啦!”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豪华的公馆,他手下的人从不兼职,怎么能称得上节俭呢?”“那么管仲懂礼仪吗?

孔子说:“国君在宫门前立了一道影壁,管仲也在自家门囗立了影壁;田君设宴招待别国君主、举行友好会见时,在堂上设有放首空酒杯的土台,管仲宴客也就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

个人感悟:

管仲是齐国大名鼎鼎的功臣,这个很多人都知道,但之所以认为管仲“器小”,孔子有两点依据,一是管仲缺乏节俭的美德,二是管仲不遵礼制。

在孔子认为礼制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管仲不遵礼制,且生活奢侈,故而受到孔子批评。我们不明白的是遵礼和节俭与“器小”有何关系?

在孔子看来,遵礼是对传统和制度的敬畏,节俭是对自己欲望的约束,越礼必然狂妄,奢侈必然放纵,狂妄放纵的人肯定偏狭,容不下不同思想和持不同意见的人,故曰“器小”。器小之人,固然可以凭才干成功于一时,但很难广采博纳,建立起为后世效法的制度。

所以,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了伟大功业,但是,在他死后,齐国不久便亡了。也就是说,管仲并未为建立一套真正的能使齐国长治久安的制度。

在古时,人们对于“器量”二字非常重视。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它不仅是为人之道,也是为官之道,是一种处世的哲学。

大家所熟知的圣明君主、贤士仁臣,无一不是器量大度之人,并因此成就一番事业。但是,像一些器量狭小之人,由于不能容人容事,多半换来的是人生和事业上的双重失败。

反观现在,如果做领导的没有容人之量,打击持不同意见的人,虽然一时能称心如意,但一旦出现危机时,就会发现自己犹如困兽一般,无人搭理,没准还会被人雪上加霜。

优秀的领导拥有宽宏大量的美德,不仅能够广纳天下英才,甚至还能化敌为友。如此心怀天下,何愁大事不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