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这6个大坑,写了1年我才明白
文/左芷
最近读了叶圣陶的《怎样写作》,也报了一个写作微课,再加上自己最近对写文的反思,关于写文章,我想总结以下几点。
我还是个写作菜鸟,所以,并没有什么资格教别人写文章,只是单纯的想把自己关于写文的思考,以及栽过的跟头,记录下来,从而忠告自己,必须注意并加以改正。如果恰好对你也有那么一点点的帮助,那我也是非常开心哒。
1.文章要真实,写自己力所能及的东西
作文如做人,一定要真实。而且要写自己力所能及的东西。
只有自己熟悉、亲身经历的事情,你才会写的真实,动人。那种感同身受,写出来不会干巴巴,让人看到的也是有血有肉的故事,并不是素材和段落的简单拼凑。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的文章,文采一般,却能够打动我们,也能获得许多的点赞,就是因为人家的文章写得真实,随处可以拨动我们的心弦。
这样的文所列举的都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叙述的每一个点,每一处逻辑都经得起推敲,情感也特别真挚。要相信,这些感觉在阅读的过程中都是能感受到的。
当然了,要是只写自己的经历和故事,那很快就枯竭啦。可以写别人的故事,利用别的素材,只是这里强调的是,你必须心领神会、融会贯通,与自己所悟、所理解的东西糅合、吸纳,再来谋篇布局才好。
一件事,一个道理若是自己都没搞清楚,想明白,何以来写?
2.找准适合自己的写作时间
我之前写文章都是抽早上起床的时间、中午休息的时间以及下午下班回家路上的时间来写,苦思悯想、绞尽脑汁,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来。有时候,我甚至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基础太差,素材积累太少,不适合写文章。一度很失落,想要放弃。其实,换一个写作时间,或许会不一样。
有一次,我是利用晚上来写的,结果写的很顺,基本上没卡,而且脑子里也很容易调出相关的素材,好一点还会蹦出一丢丢灵感。
这种感觉和之前挤牙膏、卡顿的感觉相比,顺溜很多,而且,对自己的写作信心也是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不同的人适合的写作时间不同,有的人喜欢早起写两小时再去上班,但早上让我起来写字,简直要命,就算起来也瞌睡连天,并没心思。我还是适合晚上写,哪怕熬到一两点都不是问题。
但为了健康起见,最好不要熬夜(怎么可能)。
写作中这6个大坑,写了1年我才明白3.写人话
看了很多文章之后,还是觉得写人话才能深得人心。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遣词造句深奥一些,句子反复冗长一些,就会显得比较高端。但其实,在如今的阅读习惯下,句子越短越精炼才更受读者喜欢。
很多大家的文字都特别简单,不过分修饰,画面感极强。读起来随处可理解,毫不费力。
不信,现在拿出来一篇古文,看谁还有心思去查什么通假字,去翻译一词一句的意思。
4.文章要有头有尾
文章一定要有头有尾,切忌虎头蛇尾。我有几篇文章,开头费尽心思的去写,生怕别人在几秒内“换台”别的文章,但都是草草的收尾,结果一篇还可以的文章就烂在了尾巴上,最终影响全篇文章的质量。
有时候完整性比完美性更加重要。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总不会太差。而一篇文章虽然语言华丽,修饰词新颖得当,但当我们第一眼看去,还是会先注意到它是缺胳膊少腿的。
5.注意平时说话的语言习惯,注意完整表达
写文章就是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一般会说,能说的人写文章也不会太差。你看那些电台主播、节目主持人经常会写一些稿子,出一些书。
叶圣陶先生说,“要想学好写文章,首先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学会表达和说话,一定要说完整的话,表达完整的意思”。这在日常生活说话时,就要刻意练习。
这样长此以往写作能力自然会提高。至少能表达清楚一句话的意思,一段话的中心思想,一篇文章的主旨。
写作中这6个大坑,写了1年我才明白6.修改,修改,修改,像熬粥一样一点一点打磨
重要的事情说3遍。
很多作家写文,都会有初稿、二稿、三稿...不段的去打磨,修改,直到满意才肯发表。
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付之行动。
第一遍写完文的感觉其实是朦朦胧胧的,内心特别的不踏实,对文章整体的结构是确定的,但对于事例的呈现、拿捏的尺度未必就准,或者,会有一些毫无意义的阐述,赘词,这时候就需要耐心的修剪了。
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像熬粥一样,慢慢地,且用心地去慢炖,去修剪。让文章最终没有多余的枝蔓,像是一个“球”,表达着一个中心思想。
作文如做人一定是有章法的。但又不能被章法束缚,刚开始写,用用章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让你的文更像那么回事儿,也能给予你写作的信心。总比在那儿瞎琢磨强。
熟练之后,对行文的规则、章法已经有所领悟。或者已经不需要章法就能达到文章练达,那时便不需要拘泥于条条框框,自己的文章就是一种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