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写作的一些感悟
最近在 B 站上不止一遍的看了第五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评委论坛。由于自己也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所以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要是早几年,我很难耐下心来看这种长达两小时“枯燥”的论坛。
评委都是些在文学上有所造诣的大佬,也包括我的榜样罗翔老师。这两小时里,文学大佬各抒己见。看完之后,虽然有很多非常专业的名词让我无法消化,但仍然觉得醍醐灌顶。我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对写作的看法。
网络文学 VS 传统文学
我记得当时看了一些写小说的网课,他们铺天盖地地渲染传统文学已经被淘汰,网络文学才是现在的主流,劝我们这些入门的小白放弃文字的质量,写小白文,写爽文。
可是讽刺的是,那些网课老师对一些传统文学的著作信手拈来。传统文学已经被淘汰这个说法,着实很难让人信服。
之所以有这种浮躁的声音,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网络小说的受众阅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遣,而不是跟着这些作家的脚步去思考现实的意义;其次就是大多数人希望通过从事写作来得到一些功利,他们自然会投其所好,进行功利性写作。
当然我自己也是在功利性写作,我对此并不批判,但这却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文学与现实的意义
那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才被认为是优质的呢?
在当前的环境中,无论是梁永安说的缺乏乡村写作,还是刘铮提出的缺乏讽刺性的作品,虽然看上去好像在说他们个人喜好的作品风格。但其实都是在表达一个观点: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能脱离现实意义。
即便是虚构作品,也应当基于现实在作品中提出一些问题,否则就会缺乏一种力量感,读者也很难有所共鸣。
罗翔在这个话题下提出了写作的三个状态: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和我手写你心,我们需要在这三个状态下来回切换。
我自己看来,我连第一个阶段恐怕都没有达到,平日里写的东西,虽然也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但也只能说是在伟人的影响下的思想,并不算是自己的东西,还得多加磨砺。
走出怨恨文学
然而只是提出问题就足够有力量了吗?刘铮老师的话总是犀利的。他提出一个非常不错的概念,叫怨恨文学,直指当今现代文学的问题。
这种怨恨是一种对时代不满的情绪化,并且很容易被表达在文学作品里,但却很少能够释怀这种怨恨,或者说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按罗翔老师的话来说那就是陷入了一种虚无,可是写作本身就应该是要表达一些东西的。
总结
其实他们所表达的东西远不止这些,只是个人能力有限,只能转述一些我比较有感触的点。这很大程度的改变了我写东西的方向。
感觉一个好的写作人,只有去除心中的浮躁,才能更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声音,并且在文字的彼岸,也有那么一部分人,能够与你感同身受。
我想这就是文学的意义,也是坚持写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