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驱动:二元对立
碰巧人类的天性也是追求确定的,面对不确定的事物,我们心里总是会感到不安或不适,所以在人类孩童时期,非黑即白的世界很简单也很安全,于是全世界都在帮助孩童营造这种氛围——童话有确定而美好的结局,试题有确定而标准的答案,而父母也经常这样教育孩子:“你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不用你操心。”
成人可以忽略复杂和忍受混乱,甚至积极地改变自己,去发掘不利中的有利,比如忽略对方的情绪化但学习对方健谈的品质,或是尝试创造契机,营造所有人都和谐、亲密的氛围。
这样一来,讨厌的事情不仅消耗不了你,你还能从中得到成长和滋养,或者说你根本就不会对这些事情感到厌烦——这才是高级的逍遥自在。但是在二元对立模式下,人们习惯只选取一端,完全排斥另一端,如果碰巧排斥的那件事是自己无法逃离和避开的,就会束手无策。因为在非黑即白的世界里,人们只能容纳自己喜欢的事物,只能接受自己喜欢的秩序。稍有扰动,外界局面就会让自己感到非常棘手,而内心世界也很容易滑向崩溃的边缘。
所以一个人的成熟必然要从“二元世界”走向“多元世界”,我们的思维也必然要从“二元对立”走向“多元互存”。如果不主动走出二元对立的世界,我们永远也认识不到这个世界的真实样貌,无法应对复杂和混乱的局面。
好在只要知道了“世界是有层次的”这个事实,我们就能从二元世界中跳出来了。我们甚至不需要知道具体该如何做,只要去审视、去反思,就能慢慢发生转变。
而在复杂世界里,事情的演变需要一个过程,结果往往会有延迟,当下的局面往往并不是最终的结果,所以成熟的人并不急于得到即时结果,不会让当下的不确定束缚自己,而是保持适当的沉默和耐心,继续专注于手头的事情,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
第一个误区是试图抛弃二元对立。二元对立虽然让我们十分纠结,但它依然是这个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应对这个世界的工具。很多时候,二元对立思想依然很有用。比如当你在千头万绪中无法平衡和取舍时,可以将难题简化为“做与不做”两个选项,然后快刀斩乱麻,迅速决策并行动,这样可以防止我们在复杂的世界里犹豫不决。对于二元对立观点,我们没有必要唾弃它、抛弃它,我们要学会在简单世界和复杂世界中来回穿梭,而不是只取其一,否则就又陷入了二元对立的思维陷阱。二元对立本身没有好坏,关键看我们如何对待和使用。
第二个误区则是担心失去自我。很多人认为,在追求个性的年代里,保持自我就是只接受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因此,他们会有以下担心:一旦接受了别人的观点和想法,或是强迫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会不会丧失自我呢?自己要是和每个人都合得来,那岂不是很没有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