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一至六十二章诗解创作 作者:李府钟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大者宜下)诗解创作 作者:李府钟
61---62章原文: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诗解如下:
大国要居住在江河下游,
天下之母的地方。
那里是百川河流交汇,
有水这个母亲的滋养。
大凡雌性用宁静理性的智慧,
来战胜雄性的傲慢骄狂。
以静制动,甘拜下风示弱;
是保存实力的生存之道,达到以柔克刚。
然而,如果大国以谦下、和悦的姿态去帮助小国;
则可以赢得民心,拥抱小邦。
小国 也以一颗真诚的和顺之心来祟敬大国;
则可以取得大国的信赖与互惠交往。
所以,无论大国为取信小国做到谦下礼让;
或者小国以弱小平等,拥护大国的主张。
只要大国不要有过分的霸凌小国之想,
小国也不要过分的顺从大国而为虎作伥。
两方面和平共处,各得所需;
大国就特别要以谦下之心,不凌弱恃强。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万物之奥)诗解创作 作者:李府钟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駟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诗解如下:
万物皆有道,道中涵奥妙;
善良的人得到它,犹如获至宝。
不善的人悟出它,消灾平安保。
譬如:美好的言辞与名声,
可博得人民的尊重与市场的地位提高;
良好的行为举止,
可增加人民的追随与工作的绩效。
试问:不善的人又有何理由,
不幡然悔悟,将弃“道”扔掉?
所以,立天子即位、置三公来朝;
虽有拱璧在先 䦉马在后,怎样?
可是这些丰盛之礼看似面面俱到。
还不如把这“道”的理念敬奉给天子作厚礼;
它的意义远比乘坐的豪华车马还重要。
古人之所以把道看得如此珍贵,为什么?
不正是求“道”来庇护自己,得到满足;
免除罪恶,不让心性步入邪道?
因此得到天下人的看重,
让恶人回头是岸,行善者得到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