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教育教育人文社科

两种记忆

2018-03-23  本文已影响107人  张馨28
365/102

2.牢牢记住(长期保持)

这是关于第一套教学大纲的第二个关键词。

苏氏为何要强调牢牢记住,使之长期保持?

因为只有牢牢记住,长期保持,才可以随时提取,让知识进入认知循环,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或进一步学习新知的手段。苏氏认为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当然,目的和手段只是为了方便区别知识所处的不同阶段。当知识还没有形成信念的时候,知识就是目的,一旦达成目的,它就是会进入认知循环,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工具或手段。

牢牢记住,是不是死记硬背?

针对第一套大纲,苏氏强调要牢牢记住,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死记硬背,而是需要随意记忆,虽然需要一些意志努力,但也以理解为前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意记忆。

上学期我就忽视了这个问题:重视第一套大纲,强调从第二套大纲到第一套大纲的思维过程,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结论(一纲)水到渠成。但是,得出结论之后就放下了,没有让学生及时进行有意识记,也没有及时灵活运用,没能进入认知循环。结果导致班级成绩暂时下降,甚至还不如死硬背的结果。

关于这两种记忆,咱们后面还要专门讨论这个问题,现在先按下不表。

三、随意识记与不随意识记

1.两种识记的含义,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随意识记是需要意志努力才能实现的记忆。与之对应的是不随意识记,就是不用意志努力就能实现的记忆。因为这种识记方式的前提是兴趣和理解,因而不会造成识记压力,就有更多心力来思考材料本身。

2.随意识记是不是死记硬背?

有些东西确实需要死记硬背,比如电话号码、门牌号等,但是,严格说起来,这算不上知识只是一些信息。因为它不是意义的居所(背后没有什么特殊意义)。

3.苏氏为什么特别反对死记硬背?

学生没有兴趣;会产生逆反甚至厌学心理;会加重学生脑力劳动的负担;记不住;记得慢忘的快;即便勉强记住了,也很难让知识复活,进行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进入认知循环,因为学生根本不理解,仅仅是信息的重复机械的堆积。久之,就会造成随意识记的“肥大症”,以及不会思考的幼稚病——书呆子气。同时,也因为失去独立思考和批判继承的判断力,从而导致道德上的幼稚,容易轻信、跟盲从、跟风。

关于两种识记,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总结:两套大纲与两种识记:学习材料可以分为关键知识(第一套教学大纲)以及支撑观念知识的背景材料(第二套教学大纲)。对关键知识(一纲)的掌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必须鲜明地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的,即随意识记(有意识记),一种是只需要浪漫把握或理解,而不必加以记忆的,即不随意识记(无意识记)。

老师纠正:在苏氏那里两套大纲是指向知识关系的命名,而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指向的是记忆方式的命名,二者(两套大纲与两种识记方式)可以通过意会联系起来,但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不能说随意识记(需要意志努力实现的识记)对应着第一套大纲,不随意识记对应着第二套大纲。即便从苏氏的阐发角度,也不存在这种对应。两组概念的相似性在于,每一组概念都有浪漫与精确的关系。至少苏氏那里是这样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