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不该打孩子
前段时间在游乐场发生了家长打孩子的事件,当时的情况也是这样的,子墨妈妈带着子墨和弟弟来我们游乐场玩耍,到了晚上,子墨玩得厌烦了一直喊妈妈离开,子墨妈妈骂骂咧咧的说到:花老子几十块,就玩一会就走,你这个讨嫌鬼,也不好好照顾弟弟,天天就找你妈妈的茬。
最后子墨穿了鞋子就跑出去了,她妈妈很生气,拿着弟弟的鞋子就追了出去,拿起鞋子就往子墨脸上抽,子墨吓得赶紧跑回游乐场,子墨当时生气极了,鞋子不停的抽在子墨的脸上和手上,不一会子墨的脸就红肿起来,旁边的一个家长在旁边制止到,“怎么可以这样打孩子,这孩子是你亲生的吗?”
我不停的给那位妈妈使脸色劝她不要多管闲事,人在生气的时候你越说她,她打得越凶,我轻轻的拍一拍子墨妈妈的肩膀,消消气,不要把身体气坏了,这个时候我护着子墨,让子墨赶紧进游乐场里面,远离妈妈的魔爪,那位旁边的家长不停的说“这孩子不是你亲生的吧!”这时候我去那位妈妈身边轻轻的告诉她“你不要再说咯,她正在气头上,你越说她打得越凶,每个人的素养和文化不一样,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像自己一样,这是属于别人的管教方式。”
我承认这次子墨妈妈打孩子有点过分,这属于家暴行为,我们从道德上应该抵制这种行为,这也属于违法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保护法。我们都知道对待孩子要有耐心和爱心,用心接纳包容他们,可是话好说,这些事真正的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你也会气得跳脚,作为肉体凡胎的我们,有时候情绪就是比理智跑得快,真的火气上来的时候,恐怕打自己的心都有,想要管住手还真的不一定能做得到。
当然,我不是为了我的暴力行为找借口,也不是说打孩子是正确的。我想说的,只是身为不完美父母的我们,会动手,其实没有那么不可思议。
婴幼儿的思维模式是直觉行动思维,什么都是先做了从不考虑事情的后果,不会辨别这件事该不该做,一旦出现幼儿用手摸电源插座,跑到冰箱浴缸里玩耍,或者在楼梯上爬来爬去,又或在马路上跑来跑去,你一直讲道理她听不懂,你去制止她,她会感到好奇重复去做这件事,如果像用水摸开水瓶,,是可以让她尝试一下,烫着的后果,用自然后果去教育他们,可是水电无情,一旦触碰你可能看到就是冷冰冰的尸体,这种后果我们是承受不起。
我的建议一旦触及到幼儿安全和我们家长的到道德规则底线,一定要打,一定要打到她害怕。这样她因为害怕就不会去触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要打的不痛不痒,打孩子只是为了杜绝这种后果再次出现。
我小时候看见邻居家的小朋友拥有了一个漂亮的文具盒,我非常羡慕,也好想拥有一个,可是家里实在困难也不会给我买这样的文具盒,最后我选择了偷了家里十元钱,在学校小卖部买了一个美少女的文具盒,放学回到家,妈妈问我文具盒哪里来的,我说用钱买的,后来我如实回答,挨了一顿痛打,妈妈带着我拿着文具盒把10钱要了回来,因为那一次打和妈妈对这件事处理方式,让我明白偷钱是不对的,我从此以后再也不偷钱了。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描述过这样一件事:在她女儿2岁左右刚学会走路的时候,有一天她蹒跚着走到了外面的马路上,那里有车往来,很危险。保罗把她抱回来,她又跑出去了,她不但认识不到危险,反而认为这很有趣——我跑,爸爸抱回来,我再跑。几次之后,保罗意识到这样不行,他自己也确实很恼火,讲道理孩子听不懂,制止又制止不住。于是,最后一次把女儿抓回来,他重重地在女儿屁股上拍了两下。这下见效了,孩子再没有往马路上跑了。什么? 居然连上世纪最杰出的前100名心理学家之一的保罗,也有忍不住打孩子的时候?!保罗的故事,并不能说明他是个施虐狂,恰恰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他处理某些孩子的特殊情况中,选择了动手。
爱“打”孩子的心理学家们,把打孩子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体罚(Discipline):这是父母对于特定的不良行为的反应,很多时候,父母会提前和孩子商量好规则,当孩子做了某不良行为,他/她是能够预料到体罚的到来的。
另一种是肢体虐待(physical abuse):
虐待绝大多数时候是孩子不能预料的,通常来说,孩子不知道为什么他/她被父母打了。父母之前也没有和孩子达成过规则,孩子不知道父母会在什么情况下打孩子,孩子不知道他/她做了什么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虽然,体罚和肢体虐待都是父母在对孩子表达愤怒,但是这两者因为目的和手段的区别,带来的效果并不相同。
判断体罚和虐待的最重要标志,是看惩罚发生的原因是由于父母自己的不良情绪,还是为了更好地告诉孩子该如何做。父母使用体罚,目的是为了帮助和教育孩子,告诉孩子怎么做才是安全的、正确的。同时,体罚需要有度,体罚的核心是教育,而不是惩罚。
而肢体虐待,父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泄愤怒情绪,并且用“打”来告诉孩子:我的力量比你大,我对你是有控制权的,你需要服从我。一般来说,父母越是对外界的事物感到无力和愤怒,对孩子的肢体虐待也就越严重。
有效的体罚的目的,从来不是宣泄父母自己的愤怒,而是让孩子明白错误在哪里,今后该如何做。而被暴力虐待的孩子,只会对父母产生恐惧心理,他们只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怒火,甚至不记得自己错在哪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比起一般的孩子,他们更不容易信任别人,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否打孩子,从来就不是鉴别我们是否是好父母的标准。暴力和虐待,也从来不只是身体的。
真正可怕的事情是,当我们开始男子单打、女子单打,最后发展到男女混合双打的时候,只记得我们自己中烧的怒火,却忘记去考虑孩子真的理解了吗? 借着打孩子,我们宣泄生活的不如意,而让孩子失去了被爱的感觉。
如果有一天,你犯了如同保罗一样的错误,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除了冷暴力和打孩子,永远有其他的选择。
2)打孩子是因为具体的事情和行为,而不是宣泄父母的情绪,不要把体罚变成肢体虐待。
3)打孩子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是让孩子明白他的行为可能带来不好的影响,他需要为他的行为负责。
4)如果一定要有,检验打孩子是否“正确有效“的标准是——问问孩子,知道今天的问题在哪里吗?知道今后要怎么做吗?
5) 打完后,你依然需要明白,打孩子是沟通失败的结果。或许再努力一点,我们还是能找到更好的沟通方式。打了这一次以后,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寻找不打孩子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