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的声音》——让我们寻找到内心偶尔成为异类的声音
火花的声音,
在跳荡的坚硬燃料中/哔哔啵啵,
偶尔炸裂的响动,
让它周围的光度一瞬明亮了数倍,
又归于萧索。
它明亮时,
我猛然间/甘愿与它同时成为周边的异类,
燃烧自己,也要去呼告些什么。
它归于黯淡时,
我心中仍然有对它念念不忘的回响,
但回头处,
却无人诉说/我刚刚感受到了什么。
火花的声音,如果没人听到,是时代的不幸,如果被扩大出来,仍然没人愿意听,就不止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更是意味着更多的人,自愿放弃了与他人、与所处的时代共情的能力。我们可以抱怨这个时代变化的太快,但是我们不该忘却时代在人性解放方面的同时给出的馈赠——只要我们拒绝冷漠。“一根沉默的柴”,“燃烧不出谢和爱的火”,一个内心冷硬如死灰槁木的人,从来读不出诗歌中跳动的生机与时代的脉搏。
诗歌难以与身体走的太快、灵魂跟的太慢的时代共赢,似乎一度成为它们注定的命运。可是,每个人其实都会有突然闪烁光彩的瞬间,每个人都有突然成为周边人里异类的孤独一面,每个人都有内心的呐喊被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情势忽视掉的不甘,所以,如何与自己所处的环境、时代共赢,让诗歌真的能够为“言志”代言,就成了新时代想要走进大众内心的诗人们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而在本书中,作者对时代与诗歌的思考,体现在遣词造句中,就是很灵活地运用各类现代词语表现情绪,又能够化用各类古典诗歌中的内容,以一种不经意的“老顽童”似的姿态,时而“毒舌”,时而温情地把我们生活的诸多细节处,重新扩开了一个有着作者风格的视角,让我们在可以偶尔发现另一个不一样的自己的前提下,也不觉得作者的存在感违和,算得上是一种很好的诗歌阅读体验了。
同时,由于诗歌也算得上是一种私密性情感体验催生出的产物,没有过类似经历、眼界、境遇、心态的人,阅读同一首诗的时候,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所以有些读者还喜欢先去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再先入为主地初步判定一下,阅读这类作者的诗歌会不会给自己带来想要的阅读体验。这种选择当然无可厚非,甚至可以帮助读者预先过滤掉一些至少当时还不适合阅读的内容。但是,“诗人的名气”绝不是借此推拒开诗歌的理由,也不应该是懒于因诗歌进行自我审视的借口。
因此,就像作者在《互动》一诗中写到,“我拉紧你的手”也好,“你牵住我的手”也罢,无论道路是坎坷还是平坦,天气是阴霾还是晴朗,读诗需要读者与作者书写的内容互动程度最高,否则,寥寥数字,怎么可能瞬间把忽然而至的异类感捶打进人们的内心,又不被他人看出来呢?
只是,那些被火花闪耀过的瞬间打动的人们,终究是变的与往日稍有不同了:
他们的嘴角,
在无人处/开始偷偷上扬,
他们的眸中,
在遇到潜在的同类/开始灵动地闪光。
他们接头的暗语,
是最爱的诗行。
他们共同朗诵出暴露心声的文字的一刻,
我们似乎都能听到,
有火花的声音/在小小的空间里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