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习惯需要21天!?
昨天在PYQ看到一则英语辅导机构的宣传语:21天助你形成英语朗读习惯,培养纯正发音……
至今这个疑问都在我的脑海中徘徊:为什么养成一种习惯一定是21天?依据是什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21天养成一种习惯”变成了家长、老师、一些演讲人士、甚至一些笔者不假思索的理论依据,却从没有人能说明白,是谁最先提出来这个匪夷所思的理论。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不谙世事。我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吃饭不能撒到地上,为什么桌子上的玻璃杯不能用,为什么滚烫的水壶不能摸……等等,我们是用多少时间学会不去摸滚烫的水壶的呢?估计零点几秒就够了,根本没有用到所谓的21天。很多人会说,这是生物学的范畴,因为条件反射让我们缩回被烫到的手而已。可是,开水壶烫手这件事你已经知道了,且不会再去触碰第二次了对吗?
在简书里,我也看到了很多很多关于习惯与坚持的话题,大多数都是在讨论关于“坚持就会成功”的方向。是的,一种好的做法,坚持很多很多遍以后,就是成功,就会有一个很了不起的结果,那是因为:你知道,坚持做这件你认为对的事情,结果一定会是对你有益的——你会得到好处,不管是在工作方面、经济方面、还是综合素质发展上面。所以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一件事情能不能坚持到底不是取决于它难不难,而是取决于它对你有多重要。

那么另外一个衍生的问题来了:好的行为养成习惯以后就一定会成功吗?有一本书里这样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我们往往也都是在业余时间才会思索如何养成自己良好习惯这件事。足以见得,这个业余时间,也是笔不得了的财富。如何利用这笔财富取得最大化的利益,往往比的就是效率,一个人如果付出了努力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要么是方法不对,要么就是没有竭尽全力。
猎人用猎枪打伤了一只兔子,因为伤口不致命,所以兔子还在拼命的逃命,而此时猎狗也被主人派去抓这只受伤的兔子,本来猎人以为兔肉唾手可得,最后猎狗却意外的让兔子逃回了自己的洞穴。兔子回到家,兔妈妈很吃惊啊:“孩子你受伤了,猎狗也在尽力追赶,你是怎么逃回来的?”兔子回答:“猎狗是尽心尽力追了,可是我却是竭尽全力在逃命啊!”所以——你是尽心尽力在做事,还是竭尽全力在做事。
竭尽全力去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我想才是一个成年人对自己最起码的尊重。因为即使是天才,刚出生的第一声啼哭也不会是一首歌吧!我也不知道我的一种好习惯需不需要21天,这好像也不是那么重要了,竭尽全力做好今天的事情,明天仿佛一下子变得更有意义和盼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