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愿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能找到活下去的理由。

2011年7月14日,也许这一天只是人们很多个寻常的一天,但我却终身难忘,因为在这天我失去了疼爱我的姐姐。
那时我正在上高三而且是住校,父母怕我担心影响学习便对我只字不提,处理完姐姐所有的后事之后才告诉我她跳河自杀的噩耗,因此没见到姐姐的最后一面成了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我永远也忘不了母亲泪流满面对我说的那句话“以后你再也见不到姐姐了”。是的,我无法接受这个结果,但我没有办法就只能一直哭,撕心裂肺的哭,直到哭得没有力气,但那种锥心的痛楚仍继续爬满我的全身令我悲痛欲绝,那是我第一次深切的体会到失去至亲的无力感。
那时候,我脑袋里还没有“抑郁症”的概念,所以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姐姐会这么傻,人生之路有千百条为何要选择“死”这条不归路。
在那之后,我也常从新闻上看到一些名人,明星因为抑郁症自杀,或者是在朋友圈看到某某自杀的不幸消息,逐渐地,我开始意识到“抑郁症”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因为它随时都可能夺走一个人的生命。
而直到最近我读到马特.海格的这本《活下去的理由》我才知道原来抑郁症患者是这么的痛苦和无助,他们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却只能痛苦地挣扎。
海明威曾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我想作者马特.海格想在这本书里传达的信念也是如此,尽管“抑郁症”来势汹汹,但只要试着去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就能够战胜“抑郁症”。

说起“抑郁症”,作者马特.海格是最有发言权的人,因为他就曾经饱受“抑郁症”的折磨,而这本《活下去的理由》更多的是像一本日记,记录着他患病到痊愈的整个过程,此外马特.海格还出版了其他的许多优秀的作品,比如《我遇见了人类》、《圣诞男孩》等,同时他还被《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称为“极具天赋的作家。”
而这本《活下去的理由》在读者当中也收获了很多很高的评价,有读者说“我无法用语言表达这本书中蕴藏着这么大的救赎力量。阅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作者给我一个温暖的拥抱,他仿佛在对我说:我保证,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如果你想真实的了解什么是“抑郁症”,那么这本《活下去的理由》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当你去百度百科上搜索的时候,你只会得到一系列很官方的回答,比如抑郁症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有自杀企图......
然而这样的回答并不能真实的抵达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世界,而在《活下去的理由》当中,作者马特.海格会形象的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抑郁症”。
比如无形的感觉:
但抑郁症本身并不是一个谎言,它是我经历过的最真实的事情。当然,它是无形的。对其他人来说,它似乎无足挂齿。你头脑里着了火,但没人能看见火焰。
比如抑郁加焦虑:
“抑郁症”这个名称不准确,它让我想打了瘪的车胎,被刺穿了,不能动了,或许去掉焦虑的抑郁症是这样的感觉,但交织着焦虑的抑郁症如诗人梅丽莎.布罗德说:是哪个傻子叫它“抑郁症”?怎么不叫“我的胸腔挤满了蝙蝠,而且我看见了一个鬼影”?
比如不被外界理解的感觉:
没人知道这有多难,人们从外边看你只能看见你的身体外形,看见你是原子和分子的统一体,没人能看出你的内心就像经历过宇宙大爆炸一样,自我意识化成了碎片,散落在无边的黑暗宇宙里。
还比如抑郁症不等同于悲伤:
我们把“抑郁”当做“悲伤”的同义词就像我们把“忍饥挨饿”和“饿”等同,这无可厚非。然而,抑郁症和悲伤的区别相当于“快要饿死”和“肚子有点饿”的区别。
“没有经历过就没有发言权”,我想这句话应该是对的,因为这世上根本就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儿,只有经历过才懂。

因此才导致这个社会对抑郁症有着很深的误解,就正如崔永元反驳的那样:“那些说抑郁症不是病,而是想不开、心眼小的人,你们吃我的药试试,那个药劲非常大的,我吃那个药,两粒三粒,早晨五点、六点、起点、八点才能睡着觉。没有这种病的人,吃了这个药,可能两三天都睡不着觉”。
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旁人根本没有任何权利对抑郁症患者的行为指手画脚,甚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他们的一些反常行为,更不应该残忍的说他们只是在“无病呻吟”。因为我们压根儿不知道他们曾经历过什么,有着怎样的痛苦。
我曾看过一个TED演讲,是关于一个抑郁症喜剧演员的自白,他说:“有些人害怕鲨鱼,有些人害怕死亡,但对于我来说,我生命当中很大一部分是我害怕我自己,我害怕真相,我害怕诚实,我害怕脆弱,真正的抑郁症不是当你生命中出了差错的时候悲伤,真正的抑郁是当你生活中的一切都好的时候依然悲伤,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无病呻吟”,要知道我有多害怕这四个字,就因为害怕被冠上这样的头衔所以我变得更加抑郁”。
因此对于那些陪伴在抑郁症患者身边的人来说,我觉得网上有一段话讲得很好:
“没有陷入过抑郁状态的人永远都不会懂得这种感觉,这不是一句加油就可以鼓舞人心的。爱不是最必须的,只要你不去恶意猜测一个抑郁症病人的想法,只要你在他表现出情绪低落的时候稍微保持一下温柔的态度,就够了”。
而关于这一点,作者马特.海格也在书中提到,在他看来这个地球上有70亿人,就有70亿种正常,应该要尽可能的做到对抑郁症患者的举动不大惊小怪,所谓的“正常标准”都是主观能动性的,关键只在于个人如何看待。
医学界有一条名言:偶尔能治愈,常常嫩帮助,总是在安慰。医身如此,医心也是如此,对于一个抑郁症患者来说,可能长期生活在“变好”和“治愈”之间的状态,当他无法驱散心底那只黑狗时,不妨和他一起,微笑着对那只黑狗说“嗨”。
其实患“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被“抑郁症”就此打倒。
一般情况下如果人们得了“抑郁症”,通常容易落入痛苦的圈套里一蹶不振,但是作者马特.海格却顽强的战胜了它,而这一切与他对待“抑郁症”的态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马特.海格对“抑郁症”可谓是又爱又恨,他说:“我恨抑郁症,我怕抑郁症,甚至恐惧它。但与此同时,它造就了今天的我。对我而言,如果抑郁症是我感知生命所要支付的代价,那我心甘情愿承受。存在着,我心欢喜”。
其实不光是作者马特.海格应该持有这样的态度,所有抑郁症患者都应该勇敢的去面对“抑郁症”,就像由世界卫生组织拍摄的一部关于抑郁以及如何与抑郁相处的心理短片《我有一条黑狗,它名叫黑狗》里讲的那样:
“我不会说我要感谢黑狗,但它确实是个好老师,它迫使我反思生活,告诉我与其逃避,不如勇敢直面。黑狗还是会伴我一生,但它不再是那只肆无忌惮的野兽,我们已经能够共处,通过知识、耐心、克制和幽默,能让最凶猛的黑狗也变得温顺”。

马特.海格说:“我们没有办法只靠自己走出困境”。因此当被“抑郁症”纠缠的时候,千万不要觉得丢人,而是应该去寻求帮助,或许就在共同努力的过程当中逐渐探求出那个能够让自己活下去的理由。
虽然作者马特.海格在《活下去的理由》当中没有明说那个“理由”具体是什么,但是只要读完整本书并不难发现,最大的理由便是“爱”,来自亲人们的爱。
当马特.海格想要跳崖自尽的时候,他猛然想到那些给他不死的理由,比如养育自己的父母,或者朋友、爱人,也可能来自未来-----我们将切断的种种可能性,于是他没有死,转身面向别墅,只是呕吐了一地。
在马特.海格发病期间,他的妻子安德莉亚一直不离不弃的陪伴在他身边,陪他看医生,鼓励他打心理热线和读书写作,并替他打理好一切的生活琐事,在马特.海格看来,妻子安德莉亚就是另一个自己,她填补了焦虑和黑暗制造的空白,使马特.海格有了活下去的理由。
我想或许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世间万物唯有爱能直抵人们的内心最深处唤起强烈的求生意志,因为“被爱”有时也是一种责任,我们不光要为自己活着,还要记得在我们身后还有一大片亲人在偷偷爱着我们,如果我们轻易的死去,就相当是残忍地剥夺了他们爱我们的权利。
即便可能有的人一时找不到那个活下去的理由,但也请记住:“生活在等待着你,虽然你现在被短暂地困在这里,但世界哪儿都不去,如果可以,坚持下去,活着总是值得的”。

在姐姐去世之后的日子,我常常在想要是在她寻短见的时候有个好心的路人拉她一把或者我们及时察觉到她的病情,把她接回身边细心照料,会不会她就不舍得离开这个世界,离开我们。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活下去的理由”能狠狠地砸中想要轻生的姐姐,如此,一切便还是原来的模样,她仍在世,而我们依旧相亲相爱。
每当梦到这样的场景醒来,我的眼角总是湿润了一大片,心想要是姐姐还活着,那该多好。
因此我常常祈祷:愿每一个受“抑郁症”折磨的人都能找到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因为未来健康活着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勇敢战胜痛苦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