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还长,何必太匆忙!
文/小贝壳大珍珠——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今天看到一则帖子《天才神童10岁考上大学,要求父母在北京买房,16岁读博,现状如何?》。坦白说,对于这种天才神童的故事,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结局可能不太好!
不是嫉妒,不是不相信,自古以来,一直不乏一些天赋异禀的神童,他们似乎不用付出太多努力,就能轻而易举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像甘罗十二岁就官拜宰相、骆宾王6岁就写出广为流传的《咏鹅》、5岁时突然就可以吟诗作对的农耕少年方仲永等,与生俱来的资质常常让人羡慕老天的偏爱。
然而事实证明,年少时期天赋极高的神童日后未必都能成为人中龙凤,无论是北宋时期被父亲滥用才华最终泯然众人的天才方仲永,还是现代的因被学校劝退而被母亲诅咒去死的魏永康,以及16岁就读博的天才神童张炘炀,这些曾经备受瞩目的神童,最终也无法逃脱沦为普通人的命运。
拿张炘炀来说,他的天才主要体现在读书之上。
在别的小朋友还在父母爷爷奶奶怀里撒娇的时候,两岁半的他就能在三个月内认识一千多个汉字。
在别的小朋友中规中矩地进行着语数外知识启蒙的时候,他只用了两年就完成了六年的小学教育。
在别的小朋友老老实实读小学的时候,他平静地度过初一初二后,在初三回家自学了半年便直接跳级去了高三。
在别的小朋友小学还未毕业的时候,10岁的他就直接参加高考,考上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在别的学生终于迈入初中大门的时候,13岁的他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在别的学生进入高中的时候,16岁的他已经考上了博士,从而成为了中国最小的博士。
故事到了这里,明眼人都可以看得出来,他已经毫无悬念地走向了人生的第一个巅峰。只是,这种过于急于求成的教育方式还是让他连番遇到严峻挑战。
其实,任何或好或坏的结果都是有征兆的,他的人生遭遇第一次挫折其实发生在读研期间。
表面上,他的求学生涯一路开挂,只是过快的求学之路也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弊端。大学之后的知识体系对于逻辑思维以及其他各方面是有所要求的,据了解,一向善于考试的张炘炀在硕士研究生的前三个学期难以适应学习研究,起初成绩并不理想,到后面才慢慢赶上。
再后来,张炘炀的博士生导师也曾说过,张炘炀读博期间选择的三门课程任务繁忙,再加上他必须完成的助教工作让他有点疲于奔命,而他对于创新型学术研究的能力明显要弱于其他博士生。
这些还可以让人勉为其难地接受,其实,这位最年轻博士的最大争议在于,长年累月的加速度教育方式,让他的性格过于自傲,想法过于偏激,抗压能力过于弱小,曾经一度他还有过轻生的念头,显然,这位天才与社会与世俗严重脱节。
在张炘炀心目中,成功的标准就是拥有北京户口、有房,还有一份好的工作。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对成功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然而他所要的房子却是需要父母来买单的。
据了解,张炘炀在读研期间,就要求父母在北京给他买房,并以父母不买房他就不准备答辩不考博士相要挟。张炘炀的家庭条件其实很一般,父母一个是街道干部,一个是教师,北京的房价对这样的一个家庭而言,显然是难以承担的。在儿子苦苦相逼之下,万分无奈的父亲恨不得自杀,最终,父亲只好在北京租房以瞒过儿子,这才让儿子顺利读博。显而易见,这种谎言迟早是纸包不住火的。
对于他的这种天才,我丝毫没有感到一点兴奋,相反,我只是感受到了一种彻骨的寒心。我不知道他身上这种反人性的教育模式有什么意义,都说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人生还长着,何必如此匆忙。
细心想想,我们的人生是有周期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花期,就好比四季轮换,黑白交替,凡事我们尽力而为,该急就急,该缓就缓,属于我们的自然会一一到来。
传奇奶奶姜淑梅,60岁才开始学习认字,75岁才开始学习写作,之后连续四年每年出版一本书,一位原本可以直接颐养天年的她简直将自己的晚年活成了神话。
同样大器晚成的还有美国的摩西奶奶,一辈子生活在农场的她,77岁才开始学习画画,78岁完成人生第一幅作品,101岁在纽约举办个人画展。
印度的福杰辛格,89岁才开始跑马拉松,92岁用5时40分刷新了世界纪录,100岁用7时49分跑完2012伦敦马拉松,成为全世界年纪最大的马拉松选手。
看看,人生其实充满变数,你早期拼尽全力想要获取的未必真的属于你。假以时日,你无意中碰到的,却可以让你的人生得到重新书写。
如果可以,我们可试着放松对未知利益的盲目角逐,试着看淡对既得利益的刻意追逐,你要知道,地球缺了谁照样转动。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偶尔,我们可以放慢点脚步,我们可以多留点空间给自己,为以后的生活多点养精蓄锐,或许,更加有意义!
2019年1月30日写于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