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1易效能践行总结
今天是国庆节,也是周一,在举国同庆的日子在家里安静的反思过去一周,有一种闹中取静的悠然自得之感。过去的一周非常忙碌,由于我在高校工作的特点,刚刚过去的九月正值开学,非常忙碌,除了工作的忙碌外,反思之下,确也有自己管理不善的地方,现对过去的一周、一个半月总结如下:
首先谈收获。自8月15日参加易效能一阶复训以来,加入了90天践行的行列,目前90天践行已经过半,收获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在践行疲惫之时再出发。我从2016年10月起参加易效能线下课,践行已近两年,中间既有初见成效的喜悦,更有彷徨、迷茫和懈怠,这次参加复训正是基于时间久了的懈怠感而逼着自己再出发。我也深有体会,混入易效能的圈子能让人更加积极、乐观和自律,但我更常反思:如何让易效能形成的习惯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成为习惯,倘若有一天我们离开了易效能,也能自我管理,如何将易效能培养出的习惯发展成我们的无意识习惯,让自身都感觉不到在践行易效能,这可能是我们长期的目标,这方面的习惯培养可能需要一件一件的进行;
第二,早睡早起基本成为习惯。易效能提倡的三大基本习惯(早睡早起、合理运动、健康饮食)是所有习惯的根基,虽是基础,但都培养起来并不容易,在过去的45天,我基本坚持了早起,由于应酬、加班、来客人等,早睡大约能坚持70%,少数情况的“躺床刷”也基本戒掉,早睡早起的习惯就是我希望成为无形、无意识习惯中最重要的一个,希望自己继续坚持下去;
第三,隔日运动基本坚持。除了极少数情况(如全天工作、感冒等)外,我基本能坚持每周运动约3次,由于我身体偏瘦又从事脑力劳动,因此我的运动以慢跑、快走为主;
第四,及时复习和整理的好处。由于我及时复习了8月9月的几场培训和学习,效果很好,记忆更牢,体会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又由于在有些资料(如两年前的数据和分析命令)保存得当,节省了很多查找和分析的时间,希望能坚持(当然,更多时候是整理混乱)。
第五,每日三个青蛙或六个番茄基本完成。但安排太多,不合理,在问题部分再分析。
但也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缺乏反思。没有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反思和检视应该每日都有、每周都有、每月也都有,而且日、周和月检视重点应该有差异。我目前还很缺乏,基本没有日检视,周检视也多处于走形式,造成这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缺乏对人生目标的明确(长处、意义和价值的交集),只有“重要的事”或第二象限的事确定了,检视才有参照;另一方面的原因即我马上要谈的问题:缺乏有质量的计划;
第二,分不清事件和项目,时间预估不准。这方面集中体现在每天早晨的晨间日记,在做每日计划、预估每件事的时间的时候常常不准,很大的原因是分不清事件和项目(如写xxx文章是个项目,要分很多步骤如查资料、列提纲、写第一段、写第二段……修改等等),而我常常就将写xxx文章作为一件事(青蛙),然后估计xx番茄,实际情况通常是不准的,实际所花的时间是预估的两倍,这样每天的计划都完不成,计划多处于流水账,造成压力,晚上就不愿意面对完不成青蛙的现状,干脆不检视了,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做减法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也是我下周践行的重中之重,做减法,人生不在于在多少事,而在于把重要的事做到极致!不能将自己“想”完成的青蛙当做自己“能”完成的青蛙,对青蛙要分解、排序,青蛙不能是项目,要是可执行的事件,每日不超过3只青蛙,而且先做最重要的、然后次之、然后再次,所谓重要性就是与人生目标最相关的第二象限的事情,自己的兴趣、长处和意义结合的事。
第三,提前准备,勿拖到最后一刻。9月份,评职材料准备、教育部课题申请都花了我大量的时间,实际上这些事是至少半年前就知道的“规定动作”,完全可以提前准备,而我拖到最后一刻甚至有次夜里只睡两小时去赶,这对我是个教训,造成这种情况除了拖拉外,更有对做事的难度预估不足有关,也有追求完美的倾向在作祟。即一开始以为这些事简单,以为一天就能搞定的事,实际上可能要一周;在开始看的时候对要求看的不细致,导致有时候需要重来,耽误了很多时间;总觉得挺麻烦一周拖,何不如先来个烂开始,有了初稿再改也好……此次教训惨痛,以后尽可能提前准备,时时早、事事早,让“早”成为人生的一个标签。
第四,有时玩手机无节制,刚刚装了foreset专注森林APP,希望能有所帮助,由于鼻内分泌物多,有挖鼻孔的习惯,正在努力改正。
第五,未能完成一周5000字的写作任务。由于时间安排不妥,上周的5000字任务未完成,准备利用国庆长假进行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