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终结的不是历史,而是历史规律
在微博问答上,我把提问价码设为一块钱,和围观者支付的费用一样,而微博问答对提问者的分成是0.45元。很显然,只要有3个人以上围观我的回答,提问者就一定会赚。就目前的“战绩”看,绝大多数提问者都赚了几十上百倍。
很多人对我的价格设定很不解,问我为啥收费这么便宜,我告诉他们,一个好问题比一个好回答更难得,你们不要以为是提问者跟着我发财,实际上是我借着一个好问题赚钱。所以,我必须把价格压到最低,让大家乐于向我提问题,敢于向我提问题,没有任何心理障碍地提问题,这才能征集到最好的问题,激发出自己的创作能力。
言归正传,《未来简史》并不是一部虚拟口吻的编年史,也不是纪传体或通史。实际上,全书连一个明确的时间表都未给出,也不打算告诉你下个世纪哪个国家称霸。但这并不妨碍《未来简史》以通俗读物的身份在思想史上占一席之地——甚至成为标杆性作品。因为它对21世纪的读者提出了一系列尖锐而无可回避的问题,让我们意识到人类历史可能会在短期内终结——转化为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形式。至于之后的世界什么样,我们不知道,作者也不知道。但仅仅思考这些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历史正在终结。可以说这本书是时代的产物,就算书中尖锐的问题不被尤瓦尔·赫拉利提出来,我们也会在一代人内被迫做出回答。
《未来简史》首先重复了《人类简史》中的看法——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其他灵长类相比,最大的不同不是就是能够在头脑中构造虚拟形象,想象出神灵、法律、民族、汇率、文化……这些从物理角度看不存在的东西。而正是因为有了虚拟的概念,弱小的人类才能团结起来,压倒其他猴子,战胜大自然,通过分工和知识积累成为地球之王。最早的文明社会无一例外是神权社会,不区分世俗统治者和祭司,足以证实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论断——(虚拟的)精神力量是文明的起源。
这个论断可以总结为一句话:【人类创造了“意义”,“意义”塑造了人类】。作为一种需要“意义”的实体生物,我们在上万年的文明史中始终保持了两条主线:物质和精神。世俗社会安排我们的吃穿住行,宗教(或其他意识形态组织)则凭空定义出一套规则来约束世俗生活。虽然有了金属工具的人类不需要宗教提供组织力,也能对付地球上所有的野兽,但即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世俗社会依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之所以人类无法抛开宗教或是其他意识形态,因为世俗社会始终无法回答两个问题:
1如何给我们的行为找到“意义”?
2如何看待死亡会消灭所有“意义”?
宗教不能合理地证明自己能解决这两个问题,但我们都知道世俗社会肯定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也无法断言宗教不能完美解决。所以,我们人类往往是“总要信点什么”,即便在科学昌明的21世纪也一样。
毫不意外,所有宗教和其他意识形态都会基于这两点打造自己的基础。
宗教会借神灵之口制定一套道德标准,除了为宗教机构提供物质资源,还要指导现实生活,让普通人获得安全感。其他基于无神论的意识形态也必须有自己的道德规范,然后才是法律和具体的社会政策。
至于生死问题,天堂地狱,六道轮回,最终审判……宗教投入了最大的想象力进行威逼利诱;意识形态宣传品则竭力把生死的意义和政治组织挂钩。我们中国人曾经熟知的两段话,核心内容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看待生死问题。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庸庸碌碌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物质规律和精神世界对抗、合作上千年,构成了历史的主线。以至于我们会默认这个规律将永远持续。20世纪的科幻小说作家,哪怕伟大如阿西莫夫,在银河帝国的史诗中也要安排宗教和技术的斗争。
但是,最近的科幻作品逐渐意识到,技术的进步可能会把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合二为一,从而消灭以往的历史规律。1999年的《黑客帝国》向主角提供了红蓝两种药丸,吃下红色的看到现实世界,吃下蓝色的,虚拟世界也能“制造”一切物质需求。你说哪个药丸更“真实”?到了刘慈欣的《三体》,“思想钢印”可以让人相信任何概念,无论这个概念多么荒谬。你说这算不算“信仰”?
科幻小说归根结底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当我们的技术接近于消灭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壁垒,科幻小说就会做出预言。1865年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开始连载,104年后阿波罗十一号成功登陆月球。现在讨论物质世界和精神空间边界的赛博朋克作品已经出现了三四十年,打破物质精神壁垒很可能就是21世纪无可回避的未来。
所谓生死和意义,归根结底还是物质问题。人类的躯体有生有灭,其中大致的规律我们已经掌握,只是暂时做不到用机器制造人类意识,也做不到阻止死亡。而“意义”——我们知道不过是大脑电讯号和各种激素的组合,只是眼下还无法精确操控而已。但理性地说,只要生物、计算机、医学等技术足够发达,我们一定能越过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壁垒。尤瓦尔·赫拉利正确地指出,眼下我们就可以用药物、电击、心理欺骗等物质手段去改变精神世界。而几千年来,宗教和推销员也会反复寻找、利用人脑最容易被外界诱导的方式。许多传销公司的活动看起来和宗教有共通之处,原因就在于他们用试错法找到了一些通用手段。
那么眼下的技术水平呢?必须承认还不能冲破壁垒。但《未来简史》分析一些技术突破,一些能够自我提升的技术突破,向我们展现了打通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可能性。比如说,计算机技术的提升就是一个可以“自升级”的过程,现有的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制造更强大的计算机。随着人机接口实验不断成功,我们对大脑这个“黑箱”的测试和模拟也越来越复杂。1997年计算机碾压了国际象棋冠军,2017年计算机下出的围棋已经让世界冠军难以理解。20年后会发生什么呢?尤瓦尔·赫拉利认为,AI将会在一代人内超过人类。与其等待AI来决定我们的命运,不如抢先让人类意识和AI结合,放弃现有的物质躯体,起码可以先放弃脖子以下的部分。
(实际上五官也可以替代,人造眼让盲人看到分辨率较低的世界不是新闻)
www.chinanews.com/sh/2013/09-11/5271472.shtml
所谓的“电子眼”,是先以安装于眼镜上的微型相机取得影像,然后再将该影像经由体外装置转换成电流讯号后,以无线方式传送到植入头部的电极及芯片,刺激大脑视觉区域,令我们看见东西。
它由安装在眼镜上的一个超小型电视摄像机和一个超声远距传感器组成,传感器通过电线和一台便携式微型计算机相连接,微型计算机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成像技术,对图像和信号进行处理,然后计算机再启动另一台微型计算机,由后者把电子脉冲信号发射至一排内置于大脑视觉皮层表面的电极上。接受电子信号刺激后,每个电极会产生1至4个相隔紧密的光幻视,如此,失明人士便可重获光明。
现时这一研究正在初步临床实验阶段,有成功接受手术的失明人士,在失明数十年之后,重获了部分的视力,虽然视力质素有限,但他可以不用任何辅助器械穿过房间,找到门和在停车场附近开车一段时间,躲开垃圾箱和他遇到的各种障碍物。
一旦这个趋势开始发生,谈论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区别就很无聊了。你完全可以用电信号告诉自己的大脑,你正在吃一块滋滋冒油的烤肉,同时去吞咽白灼菜心——甚至连白灼菜心都不必存在,只要你的大脑感受到烤肉,它就是“存在”的。我们完全可以制造自己的快乐、悲伤、友情和爱情。过去我们购买商品来获得体验,以后“体验”本身就是商品。
进一步说,一旦我们掌握了精神感受本身的规律,谁规定我们只能看到可见光光谱?谁规定我们只能体会到四五种味觉?谁规定我们只能想象三维空间?我们为自己制造的虚拟世界可以比现实世界丰富百倍。在无限丰富的心理维度面前,《黑客帝国》里面的红色药丸怕是根本没有任何诱惑力。这可能才是人类的真实未来。
近年经常会有人指出,冷战以来,材料和能源工业的进步速度下降,而这正是前几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所在。我承认这个趋势的确值得警惕,但从另一方面看,或许我们根本不需要急着去触发新一次“工业”革命,或者说,新一次革命的要点可能不是无限提高物质生产能力,而是用物质给人类意识制造无限的空间。
当然,我也无法预言这个未来会在什么时候到来,但在我个人看来,这个未来最强悍的一点是——任何一点的突破都会迅速影响到整个人类,同时无法逆转。毕竟自牛顿时代开始,我们这个世界就不再有通才,科技进步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人类寿命和人类之间的交流能力。一旦第一个人类大脑和整个人类科技资料库相连接,在21世纪科技水平上创造了一个“通才”,很难想象接下来几个月乃至几天内会产生何种科技爆炸。在这个新型的意识体看来,颠覆历史乃至永生轻而易举。
尤瓦尔·赫拉利在书中分析,随着物质-精神壁垒的打通,开往未来的最后一班车即将启动,很多人因为财富、技术或身份无法上车,或许就会被永久地抛在物质世界。对于这一点,我倒不担心技术和财富问题,因为新型意识的产生就意味着近乎无限的创造能力。我担心的是他是否允许剩余人类成为他的同伴,或是视我们这些依然使用旧式大脑的人如蝼蚁……毕竟无人机和无人战斗机器人已经开始应用了。他接管地球未必需要征求75亿具肉体的同意。
其实凿开物质-精神壁垒的设想自古就有。“修道成仙”的说法流传了几千年,大多数故事都强调修仙要清心寡欲,成了仙人也只是自在清闲——仙人的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一切享受都可以从精神世界凭空产生。现在轮到我们用计算机和生物工程“修仙”了,我们会迈出这一步吗?
无论你是否愿意,这个未来无可避免——人类没有阻止核武器的扩散,也不会放弃用AI来获取竞争优势的努力,和计算机结合成永生意识体的诱惑更是无可阻挡。更何况我们这个工业世界已经消耗了大多数地球资源,眼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不是很有把握。与其停下来等死,不如奋勇向前,迎接技术的真正挑战。有人曾经怀疑,没有外星人来访问,是不是意味着宇宙中一片死寂,只有我们一家生命。现在看来,或许在打通壁垒的物质-精神世界中,智慧生命根本没有必要进行大规模探险,就能满足自己的绝大多数需求。我们也可以成为悬浮在宇宙中的“仙人”。
最后,还是强调一下,《未来简史》不是一张路线图,也没有明确的预测。它只是把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扔到了我们面前。以往的历史书都力图从过去的发展中找到规律,这本书却点出了已有一切规律都将终结的问题。如果它点出的问题有了任何突破的迹象,这本还用纸张油墨印刷的书很可能成为最伟大的历史标志物之一。
推荐大家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