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终于摘掉了我心中的“莽夫”形象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7ed6208a00866ed2.jpg)
今天我要讲一个老故事——荆轲刺秦王。我原本不想写的,是因为大家对这个故事太熟悉了,而且我正在读的这本《历史上没整明白的那些事》中的这篇叫《荆轲刺秦王真相》也不够出彩。
有些故事之于我熟悉是熟悉,但是我从未深究过其中细节,尤其是曾经看过一版徐锦江饰演的荆轲,也没去细看剧情,就认为他一定是个莽夫,想想徐饰演的鳌拜形象就明白了。
还有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身为一个刺客,却在图穷匕见之时没有一番干净利落的操作呢?那他到底为什么会失败呢?
首先从他的一些背景来看,就不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刺客。他喜欢读书,善于游说,曾凭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如果任用了,那么荆轲就可能成为官员,而不是刺客。
荆轲漫游经过榆次时,曾与盖聂谈论剑术,由于盖聂瞧不上他的修为,对他怒目而视,结果他就灰溜溜地乘车走了。荆轲漫游邯郸,与鲁句践玩六博,两人因为抢棋道发生了争执,鲁句践大声呵斥了荆轲,荆轲又默默地逃走了。
这些反应根本不像一个刺客的行为,正经的刺客受辱了难道不是要拨出剑来比试比试吗?玩游戏输了也没有摆出一副要决斗的姿势,怎么会是默默地走了呢?
潜意识里的刺客不应该是那种“你以礼相待,他肝脑涂地,你言行轻訾,他睚眦必报的人吗?”
而且他后来又认识了一个不错的朋友高渐离,他们整日在一起饮酒,击筑高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忧郁的状态又很像竹林七贤,简直连一个武士都算不上。
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是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重的人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从这点来看,荆轲还是很有魅力的人。
燕太子丹策划谋杀秦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隐士田光,但田光说他人已老,不堪重任,就向太子丹举荐了荆轲。
田光回去就告诉了荆轲这回事,荆轲平日里受到田光的恩惠颇多,此时听到田老先生这么一说,一得报知遇之恩,二来忽然听到这一秘密,要是不答应也不好办。
正犹豫间,田光又说他告别太子丹时,太子告诫说“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显然是在怀疑他,一个人行事让别人怀疑,那就不算是有节操、讲义气的人,说完以后田光就自杀了。
这下好了,荆轲是怎么也撇不掉了,只好硬着头皮去见太子丹,并向他转达了田光的遗言。太子告知荆轲他的计划,一是效仿曹沫劫持秦王签订合约;二是计划趁乱刺死秦王。
“此国之大事也,臣努下,恐不足住使。”一开始荆轲就是拒绝的,太子丹可不管这个,在他面前痛哭流涕(也装也为田光),勉强之后,荆轲才答应下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abfb68a05c50133a.jpg)
这之后,荆轲过了一段美好的小日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燕太子丹对荆轲香车美女,好吃好喝地伺候着。
然“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入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急了,请求荆轲快快出山,荆轲说他需要樊於期的头颅和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
樊於期为秦国叛将,逃到燕国也只是想当个武将,但是身份很敏感,燕太子丹有些不忍心,荆轲则出马逼劝。他找到樊於期说,秦国跟你的仇很深,杀你全家还通缉你本人,你有何打算。
樊於期说,我恨入骨髓但也无能为力。荆轲说:“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zhen,刺、击的意思)其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樊於期本就是败军之将家破之人,可荆轲和他一见面就聊他不堪的往事,直接把他逼到道德的死角只能以死明志。这里展现了荆轲“谋士”的一面。
荆轲拿到樊的头颅后,太子丹也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徐夫人匕首。这个匕首上还淬过毒,而且还拿人做过实验,只要见血,必死无疑。原来丹就是想让秦王死,压根没考虑过另外的方案。
万事俱备,但荆轲就是迟迟不动身,他可能压根儿就不想去刺杀秦王,可太子丹一再催促,他这不是给逼上梁山了吗?于是在临行前,还说要等待他的一个朋友一同前去,可是没等到。
就这样被催促着动身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一曲易水悲歌有多无奈,他是明白“领导”的心意的,太子丹没打算让他活着回来。
秦殿戒备森严,连13岁就杀过人的助手秦舞阳也吓得变了脸色,使秦国群臣大为惊诧。荆轲只得对秦王说道:“北方蛮夷粗野之人,从未见过如此大的场面,未免有些害怕,请大王谅解。”
到此时荆轲的表现还好好的,但到图穷匕见之时,荆轲所有的动作又变得不像是一个刺客了,少了一些果敢、狠劲,仿佛有些犹豫而且武功也很差劲,因为当时只有他和秦王对打。
最后荆轲反而被秦王砍断左大腿,还受了八处剑伤,靠着柱子笑着,像簸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终被侍卫斩杀。
所以,对荆轲刺秦王有两种注解。一是他压根儿不想去刺秦王,如他最后说的,他恐怕还想着如果生擒秦王谈判以后获得契约交换了人质,他就可以和秦舞阳一起带着秦太子扶苏愉快地回到燕国继续吃喝玩乐。
这也说明了他是不了解秦国的真正用心的,也露出了他谋略不及的一面。这又让我想到他与盖聂论剑,人家说他不好,他并没有据理力争,而是默默走掉,这说明他的缺点也很严重。
另一种说法是有关专家根据《战国策·燕策》的记载认为,荆轲应该是一个战国时期常见的纵横之士。他喜欢读书,善于游说,有一定的学问,可以说他是个侠士,但不是一个武夫。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6c33e1397d5a2e59.jpg)
“所以他先是婉拒燕太子丹,后又一拖再拖,他是在等一个真正的刺客,一个有能力行刺的武士。而最后的情景却是他不得不自己来扮演这个他并不擅长的角色,失败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但是,英雄就是英雄,因为他的身上体现了“义”、“勇”二字。一是因为接受了“知己者”田光的托付和享受了太子的恩赐,士为知己者死,是为“义”;二是在秦殿之上紧张的气氛中还能“顾笑舞阳”,虽未成功但已不惧生死,倚柱大笑,是为“勇”。
至此,荆轲已经彻底摘掉了他在我心中那么肤浅的“莽夫”形象。
备注:
《历史上没整明白的那些事》之先秦篇读书笔记,本篇由紫湘结合其它资料和自己的观点一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