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一》认知革命
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早已经深入人心的现代文明社会,人类早已经放下自己傲慢的姿态,不在自居人类是上帝、造物主或是女娲制造的物种。但仍旧存在一种普遍的错误认识,认为人种是呈线性发展:从“匠人” -->“直立人”-->“尼安德特人”-->现在的我们。这种线性模型的错误认识是以为地球在某个时间点上只会有单一的人种。
如果在历史的某个时期有多个人种共存,那么我们现代人的祖先究竟是谁? 他们又是如何在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下战胜其他竞争者?人类深深迷恋着自己的高智能,如果是智力越高越好,物竞天泽的自然法则就会让大脑越来越大才是。但是如果真是如此,猫科动物也经过演化,为什么没有出现积分猫甚至大数据猫?
大脑容量变大本身也是巨大的负担,大脑结构简单,原本就有利于活动。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大脑逐渐变大无疑要付出两种代价:首先要花更多的时间寻找能量,其次是肌肉退化(因为更多能量要用来维持大脑的正常运转而不是储存起来形成肌肉)。就在大脑慢慢变大的过程中,他们在机缘巧合下开始直立,视野丰富的同时也解放了双手。双手解放后,人类祖先开始制造工具,工具的制作与传播让他们拥有超凡的学习能力。
试想在远古采集时代当其他的物种可以疾驰在幽深的原始森林里,他们拥有硕大的臂膀和惊人的咬合力,而人类祖先在肌肉退化后的生存处境是多么令人堪忧。生存竞争日渐残酷,要生存必须要改变原来的生产和协作方式。大脑容量增大后允许他们进行稍微复杂的思考和站立行走后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这导致他们出现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这就是所谓的认知革命。当其他物种在传递危险信息时只会说“小心,有狮子”。人类的祖先却会用一种更加灵活、确切的沟通方式(“今天上午,在附近的河湾,我看到了狮子”)。
人类祖先在语言体系丰富后,他们可以互相谈论八卦了,这就会让个体之间拥有更加紧密,更加复杂的合作方式。个体在肌肉退化后,无论是捕获猎物或是防卫其他物种,都要求他们要采取族群的生活、生产方式。新的合作方式与族群的维系、发展之间相得益彰,这也许就是人类祖先在物理性能逐渐变弱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在残酷竞争中生存的主要原因。
据考证远古时代,直立的猿人并非人类祖先这一个种族(比如比人类祖先更加强大的尼安德特人种)。同为直立群居的智人,人类的祖先又是如何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胜出。当尼安德特人只能通过分食猎物的方式维系族群时,人类祖先却可以把从未见过、碰过、耳闻过的事物表达得煞有其事。由于拥有“虚构故事的能力”,他们通过各种编织在一起的“想象”,集结更大规模的族群、进行更加灵活的合作活动。族群不断壮大、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革新,直接导致他们对所有竞争者采取残酷的打压甚至种族灭绝。因此整个动物界从古至今,最重要也最具破坏性的力量就是这群四处游荡、讲着故事的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