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第六篇《防御》的主要原则
《战争论》第六篇《防御》的主要原则
《防御》是《战争论》的第六篇,是全书比较重要的一篇,主要论述了六个部分,包括防御概论、取胜要素、向心圆式战斗、五种防御支柱、四种抵抗方式、地形防御和战略侧翼活动(如图1所示)。
图1 《防御》的主要原则
一 防御概论
防御的概念是抵御进攻;防御的特征和优点是等待;防御的目的是据守;防御的组成包括等待和行动;防御是较强的作战形式(如图2所示)。
图2 防御概论
《战争论》写道:“防御的概念是什么?是抵御进攻。防御的特征又是什么?是等待进攻。具有这一特征的军事行动就是防御行动,在战争中防御只有根据这一特征才能同进攻区别开来。
防御的概念是抵御,在抵御中包含有等待,我们认为等待是防御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是防御的主要优点。
但是,战争中的防御不能是单纯的忍受,所以等待也不能是绝对的,而只能是相对的。至于同等待有关系的对象,就空间来说,是全部国土、战区或者阵地,就时间来说,是战争、战局或者会战。我们非常清楚,它们不是固定不变的单位,只是纵横交错的一定范畴的中心。
防御的目的是什么?是据守。据守比夺取容易,从这一点可以得出结论说,假定使用的是同一支军队,进行防御就比进行进攻容易。但是,为什么据守(即防御)比较容易呢?因为进攻者没有利用的时间防御者都可以利用。防御者可以坐得其利。凡是进攻者由于估计错误、恐惧或迟钝而没有利用的时机,都是对防御者有利的。
防御是由等待和行动这两个性质不同的部分组成的。等待和行动(行动常常是反攻,也就是还击)是组成防御的两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没有等待,防御就不成其为防御,没有行动,防御就不成其为战争。
我们应该说: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就其本身来说比进攻这种作战形式强。这就是我们所要得出的结论。虽然这个结论完全是事物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是被经验千百次证明了的,但流行的说法却完全同这个结论相反。这就证明,从表面看问题的著作家能够在概念上造成怎样的混乱。
既然防御是一种较强的但带有消极的目的的作战形式,那么,自然只有在力量弱小而需要运用这种形式时,才不得不运用它。一旦力量强大到足以达到积极的目的时,就应该立即放弃它。由于人们在防御中取得胜利就通常可以造成对自己比较有利的兵力对比,所以以防御开始而以进攻结束,是战争的自然进程。把防御作为最终目的,就像不仅在总的方面把防御看做是消极的,而且把防御的各个部分也看做是消极的一样,是同战争的概念矛盾的。换句话说,在战争中只把防御所取得的胜利用于抵御,而根本不想反攻,就如同在会战中让纯粹的防守(消极性)在一切措施中占主导地位一样,是十分荒谬的。”
二 利于取胜要素
在战术上利于取胜的因素有三种,包括出敌不意、地利和多面攻击。在战略上利于取胜的因素有六种,包括出敌不意、地利、多面攻击、战区的有利作用、民众支持和精神力量(如图3所示)。
图3 利于取胜因素
关于战术上利于取胜的因素,《战争论》将军队素质和数量等看成是既定因素,将这些因素排除在外,得到了有利取胜的三种因素。
《战争论》写道:“这里不谈军队的优势、勇敢、训练或其他素质,因为决定这一切的东西一般说不包括在这里所谈的军事艺术的范围之内,而且这一切对进攻和防御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甚至连总的数量优势,在这里也不能加以考虑,因为军队的数量同样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不是根据统帅的意愿决定的。况且这些东西同进攻的利害关系和同防御的利害关系是相同的。除此以外,在我们看来,极有利于取得胜利的只有三个因素:出敌不意、地利和多面攻击。出敌不意的效果是,使敌人在某一地点面临远远出乎他意料的优势兵力。这种数量上的优势与总的数量优势十分不同,它是军事艺术中最重要的有效手段。
那么,这些因素对进攻和防御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如果我们探讨一下上面所说的导致胜利的三个因素,那么这一问题的答案是:进攻者只能利用第一和第三两个因素的一小部分,而防御者则可以利用这两个因素的大部分和第二个因素的全部。
进攻者要取得出敌不意的利益,只能用全部军队对敌人的全部军队进行一次真正的奇袭,而防御者却能在战斗过程中通过各种猛烈程度的和各种样式的袭击不断地出敌不意。”
关于战略上利于取胜的因素,《战争论》写道:“
首先我们又要提出一个问题:在战略上有利于取得成果的因素是什么?
能导致这种成果或使这种成果容易取得的主要条件,也就是在战略上起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下述几个:
(1)地利;
(2)出敌不意(或者是通过进行真正的奇袭造成出敌不意,或者通过在一定的地点出敌意外地配置大量的军队造成出敌不意);
(3)多面攻击;
上述三个因素同在战术上的三个因素是相同的。
(4)战区通过要塞及其一切附属设施所产生的有利作用;
(5)民众的支持;
(6)对巨大的精神力量的利用。
那么,这些因素对进攻和防御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防御者占有地利,进攻者具有进行奇袭的有利条件,这在战略范围和在战术范围都是一样的。但是应该指出,奇袭这个手段在战略范围比在战术范围有效得多和重要得多。”
书中解释了多面攻击在战术上和战略上的区别,《战争论》写道:“在战略范围,翼侧攻击和背后攻击涉及到战区的背后和侧面,因此,它们的性质就大大改变了。
(1)火力夹击不存在了,因为从战区的一端不可能射击到另一端;
(2)被迂回者对于失去退路的恐惧小得多了,因为在战略范围内,空间不像在战术范围那样容易被人封锁;
(3)在战略范围,由于空间较大,内线(即较短的路线)的效果增大,这对抵抗多面攻击极为有利;
(4)交通线非常脆弱是一个新的因素,那就是说交通线一被切断影响就很大。”
对于战区利用和民众支持,这两个要素主要对防御有利。《战争论》写道:“第四个因素,即战区的有利作用,自然是在防御一方。当进攻的军队发起了一次战局他们当然也就离开了自己的战区,并因此受到削弱,也就是说,他们把要塞和各种仓库留在后方了。他们需要通过的作战地区越大,他们受到的削弱就越厉害(因为要行军和派出守备部队),而防御者的军队则仍然保持着同各方面的联系,这就是说,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要塞,不会受到什么削弱,而且离自己的人员补充和物资补给基地较近。
第五个因素,即民众的支持,这并不是在每一次防御中都能得到的,因为有的防御战局可能是在敌人的国土上进行的,但是这一因素终究是从防御的概念中产生出来的,而且在大多数场合,防御都能得到民众的支持。此外,这里所说的民众支持主要是(但并不完全是)指民军和民众武装的作用,同时也是指所遇到的各种阻力较小,人员补充和物资补给基地都比较近,补充和补给来源比较丰富等情况。
对第四个和第五个因素还需要作一点说明,有利于防御的这两个因素在真正的防御中,也就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防御中才能发挥作用,当在敌国国土上进行防御,而且防御同进攻行动交织在一起时,它们的作用就会有所减弱。”
三 进攻的向心性和防御的离心性
因为进攻者在运动并且进攻敌人,防御者驻止并且等待敌人进攻,那么进攻者就对敌人进行包围,从而产生了进攻的向心性和防御的离心性,向心性就是包围,离心性就是被包围。包围形式有三种利益和两种不利。三种利益包括多面进攻、命中率增加和切断敌人退路。两种不利包括集中兵力速度慢和信息传达被削弱。被包围有两种利益,包括兵力集中和内线运动(如图4所示)。
图4 进攻的向心性和防御的离心性
关于进攻的向心性和防御的离心性,《战争论》写道:“只要进攻者一直在运动,防御者一直保持驻止状态,那就只有进攻者可以随意进行包围和合围。进攻者可以根据利弊得失决定是否采取向心进攻,这应该看做是进攻的普遍优点。”
关于向心运动的三种利益,《战争论》写道:“向心运动能产生哪些效果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分别从战术和战略两个方面来谈。
我们不想作过于详尽的分析,我们把下列几点看做是向心运动的有利的效果:
(1)当军队的各部分相互接近到某种程度时,火力的效果就可以增加一倍,至少会有所增强;
(2)可以对敌人的同一个部分进行多面攻击;
(3)可以切断敌人的退路。
军队在向心运动时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对甲产生效果时,同时对乙产生效果,而且并不因此削弱对甲的效果;对乙产生效果时,又同时对甲产生效果,因此,总的效果不是对甲的效果加上对乙的效果,而是更大一些。这一优点在战术范围和战略范围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存在的。
切断退路在战略范围也是可能的,不过显然要困难得多,因为战略范围空间广大,不容易封锁。至于对敌人的某一个部分进行多面攻击,一般说来,被攻击的这一部分军队越小,越是接近最低限度,即越是接近单个士兵,这种攻击就越有效,就越能起决定性作用。一个军团完全可以同时多方面作战,一个师要做到这一点就比较困难,而一个营只有集结在一起才能做到这一点,至于单个士兵,就根本不可能这样作战。在战略范围有大量的军队、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而在战术范围却恰恰相反。由此可见,多面攻击在战略范围不可能取得同战术范围一样的效果。”
关于向心运动的两种不利,《战争论》写道:“但是,包围形式也有一种特殊的不利,这就是包围时兵力分散在较大的空间中,因此它的作用从两方面受到了削弱。包围者用于通过一定空间的时间不能再用于战斗了。这时,包围者所进行的一切不是恰好垂直于敌人战线的运动,比被包围者所通过的空间大,因为被包围者或多或少地是在他的小圆的半径上运动,而包围者是在大圆的圆周上运动,这就有很大的差别。整体的统一性也会由于传递情报和命令需要经过的空间较大而受到削弱。”
关于离心运动的两种利益,《战争论》写道:“可是军队在离心运动时,相应地有什么优点呢?显然是军队集结在一起和在内线运动这两点。至于军队集结在一起和在内线运动怎么能成倍地增加力量,以致对方没有巨大的兵力优势就不敢在这种不利情况下向它进攻,这一点已经没有必要加以论证了。
尽管防御者开始运动比进攻者晚,但他总可以及时地摆脱停滞的被动状态的,只要他一开始运动,那么,比较集中和处于内线这两个优点比进攻的向心形式对于取得胜利更有决定性意义,而且通常也能起更大的作用。而要取得成果必然是以取得胜利为前提的。在考虑切断敌人退路以前,必须先战胜敌人。简而言之,向心形式和离心形式的关系大体上同进攻和防御的关系相类似。向心形式能导致辉煌的成果,离心形式能比较有把握地取得成果,前者是较弱的形式,但具有积极的目的,后者是较强的形式,但具有消极的目的。因此,在我们看来,这两种形式是各有长短,不相上下的。”
四 防御五支柱
防御支柱包括5种,分别为:后备军、要塞、民众、民众武装和同盟者。其中要塞是最首要的支柱(如图5所示)。
图5 五种防御支柱
《战争论》写道:“在这里我们认为再谈谈主要供防御者利用因而可以看做是支持防御这个大厦的种种支柱的那些手段是有益的。
一、后备军。在现代,后备军也被用来出国进攻敌国了,而且不容否认,在有些国家,例如在普鲁士,后备军这-组织几乎必须看做是常备军的一部分,因而它已经不再只能用于防御了。
二、要塞。进攻者能够利用的要塞,仅限于边境附近的要塞,因而要塞对他的帮助不大。防御者却能够利用全国的要塞,因而有很多要塞能发挥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本身也强大得多。
三、民众。虽然战区内单个居民对战争的影响,在大多数场合像一滴水在整个河流中的作用那样,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全国居民,即使在根本不是民众暴动的场合,对于战争的总的影响也决不是无足轻重的。
四、民众武装或民军是一种独特的防御手段。
五、最后,我们还可以把同盟者称为防御者的最后支柱。这里所指的当然不是进攻者也有的一般的同盟者,而是指同某个国家的存亡有着切身利害关系的那些同盟国。
要塞作为防御最主要的支柱,有很多作用(如图6所示)。
图6 要塞主要作用
《战争论》写道:“显然要塞的效果有两种,一种是消极效果,一种是积极效果。要塞的消极效果是保护其所在地区和这一地区内的一切,要塞的积极效果是对要塞炮火射程以外的周围地区也发生一定的作用。
我们说要塞是防御的首要的和最大的支柱,这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1)作为有安全保障的仓库。
(2)用以保障富庶的大城市的安全。
(3)作为真正的封锁堡。
(4)作为战术上的侬托点。
(5)作为兵站。
(6)作为弱小的部队或败退的部队的避难地。
(7)作为抵挡敌军进攻的真正盾牌。
(8)用以掩护广大的舍营地。
(9)用以掩护没有军队防守的地区。
(10)作为民众武装的中心。
(11)用来防御江河和山地。”
五 四种抵抗方式
防御的抵抗方式有四种,包括:立即进攻进入战区的敌人,进攻出现在战区阵地前的敌人,在战区阵地前等待敌人的进攻和退入本国腹地进行抵抗。前三种是战区防御方式,最后一种是退入腹地的防御方式。战区防御也分为两种,包括寻求决战的战区防御和不求决战的战区防御。四种防御方式的抵抗力量逐渐加强,付出的代价也逐渐增大(如图7所示)。
图7 四种抵抗方式
《战争论》写道:“如果我们现在设想一支军队奉命防守它的战区,那么防御可能以下列几种方式进行。
(1)敌人一进入战区,军队就立即向他进攻。
(2)军队在战区边沿附近占领阵地,等待进攻的敌人出现在阵地前面,然后自己进攻敌人。
(3)军队在战区边沿附近的阵地上不仅等待敌人下决心进行会战(即等待敌人出现在我们阵地前面),而且还等待敌人真正的进攻。
(4)军队退入本国腹地进行抵抗。这一退却的目的,是使进攻者的兵力受到削弱,并等待进攻者削弱到不得不自行停止前进,或者至少不能击破我们在他进攻路程的终点对他进行的抵抗。
显而易见,在上述四种场合,防御者都可以得到地利;同样十分明显的是,他在行动中还能利用要塞和得到民众的帮助。这些因素的作用是按上述四种防御方式的次序依次递增的,在第四种防御方式中削弱敌人力量的主要是这些因素。等待的利益也是按这四种防御方式的次序依次递增的,因此,不言而喻,上述四种防御方式的依次变换应该看做是防御力量的真正的依次增强,作战方式越是与进攻不同,它就越强。我们并不害怕人们因而责难我们,说我们认为一切防御中最消极的防御是最强的。因为抵抗行动并不按上述四种防御方式的次序依次减弱,它仅仅是被延迟和推后了而已。人们可以借助坚固而合适的筑垒阵地进行更有力的抵抗,而且当敌人的兵力由于遭到这一抵抗而损失了一半的时候,就可以对他进行更有效的还击,这决不是不合理的。
因此,我们断言,防御者的优势,或者更确切地说,防御者所能得到的抵抗力量,将会按上述四种防御方式的次序依次递增,因而防御者的还击力量也会随之增强。
但是,这几种依次递增的防御的利益完全可以凭空得来吗?决不能。换取这些利益的代价也是相应地增加的。
我们把主动向本国腹地的退却看做是一种特殊的间接的抵抗方式,采用这种抵抗方式时与其说是用我们的剑消灭敌人,还不如说是让敌人通过自己的劳累拖垮。因此,在向本国腹地退却的情况下,防御者或者根本不准备进行主力会战,或者把主力会战推迟到敌军的兵力已经大大削弱以后才进行。
这种防御方法还有两个缺点:第一是国土随着敌人的人侵而受到损失,第二是退却在精神上给人们造成的不利影响。”
战区防御分为寻求决战和不求决战两种。寻求决战时,要集中自己的兵力,找到敌人的重心,在有利时打击敌人重心进行会战。从广义动量定理Fαt=MV的角度来说,增加成果有四种方法,包括增加力量F,增加方向α的准确度,找到关键作用点和时间,需求决战论述了这其中的三要素,集中自己的兵力是增加了力量F,找到敌人重心是找到了关键作用点,选择合适时机进行会战是广义动量定理的时间要素,改变这三个要素就能改变成果(如图8所示)。
图8 战区防御主要原则
《战争论》写道:“
胜利的影响范围自然取决于胜利的大小,而胜利的大小则取决于被战败的军队的多少。对敌人集中兵力最多的那部分国土的打击成功时影响的范围最广;我们用于这打击的兵力越多,就越有把握取得成功。这一系列自然而然形成的观念使我们联想到力学上重心的特性和作用,通过这一形象的比喻,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明确这些观念。
如果说,物体的重心总是位于质量聚集最多的地方,指向物体重心的打击是最有效的,而最强烈的打击又总是由力量的重心发出的,那么,在战争中情况也是如此。作战的任何一方(不论是一个单独的国家,还是几个国家的联盟)的军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统一,通过这种统一军队就有了相互联系;而有相互联系的地方,就存在着同重心相类似的东西。因此,军队中也有重心,这种重心的运动和方向对其他各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重心就是军队集中最多的地方。如果说在无生命的物质世界中,破坏这种由相互联系的各部分所形成的重心所需的力是有一定的尺度和界限的,那么,在战争中也是如此。无论在物质世界还是在战争中,打击力量往往很容易超过抵抗力量,因而可能出现过多使用力量而浪费力量的现象。
一方面,最大限度的集中兵力能使自己的打击强而有力,另一方面,必须把任何过分的集中兵力都看做是一种实际的不利而加以防止,因为过分集中兵力会造成兵力的浪费,而兵力的浪费又会使其他地点上兵力不足。
识别敌军的这种重心,判定它的影响范围,是战略判断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人们必须经常考虑,双方兵力的任何一个部分的进退对于其他部分会发生什么影响。
即使会战不像我们以前多次指出的那样,是最主要、最常用、最有效的决定胜负的手段,它毕竟还是决定胜负的手段之一,仅仅这一点往往就足以要求只要可能就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战区的主力会战就是重心对重心的打击。
我们在自己重心上能够集中的兵力越多,我们取得的效果也就越可靠和越大。因此,任何分割兵力的做法,如果没有特定的目的(这个目的可能是通过一次胜利的会战所达不到的,也可能是会战取得胜利结局的一个条件),都是应该加以反对的。
然而,仅仅做到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还不等于具备了全部基本条件,还必须有一个使军队能在有利条件下进行会战的兵力部署。”
对于不求决战的战区防御,防御方要根据进攻方的目的进行手段调整。在不求决战的进攻中,进攻者的目的包括:占领对方大片的国土;夺取大仓库;占领没有掩护的要塞;进行意义有限的胜利的战斗。防御方的手段包括:把军队配置在要塞前面掩护要塞;扩大防御正面以掩护国土;迅速赶到敌人前面去拦阻敌人;避免进行不利的战斗;威胁敌人的交通线;到敌占区进行牵制性攻击和游击活动;有利时威胁或攻击敌人部队。
《战争论》写道:“
在进一步探讨防御的特点以前,我们必须把《进攻》篇中进攻者在不求决战时通常追求的目的先提出来谈谈。
这些目的是:
(1)在不进行决战的条件下,占领对方大片的国土。
(2)在上述同样的条件下,夺取大仓库。
(3)占领没有掩护的要塞。
(4)最后,进行意义有限的胜利的战斗。进行这种战斗无需冒很大的危险,但也不会得到很大的利益。这种战斗在整个战略纽带上不是具有重大结果的部分,它是为了战斗而进行的战斗,或者是为了获取战利品以及为了赢得军人的荣誉而进行的战斗。当然,为了这样的目的,人们就不会不情一切代价地去发动战斗,而只会等待偶然出现的有利的机会,或者通过巧妙的行动来创造这种机会。
针对进攻者的这四个目的,防御者可采取下列手段:
(1)把军队配置在要塞前面掩护要塞;
(2)扩大防御正面以掩护国土;
(3)如果正面的宽度不足以掩护国土,则通过向侧方行军,迅速赶到敌人前面去拦阻敌人;
(4)避免进行不利的战斗。
很明显,防御者采用前三种手段的意图在于:让敌人采取主动,而自己充分利用等待的利益。至于第四种手段,则是为前三种手段服务的,是它们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上面我们谈到了同进攻要素基本上毫无关系的四种手段,它们是不求决战的防御的基础。现在我们还要谈几种具有进攻性质的手段,它们或多或少可以同上述四种手段并用,好像是给这四种手段增加的调料。这些具有进攻性质的手段主要是:
(1)威胁敌人的交通线,其中也包括袭击敌人的仓库;
(2)到敌占区进行牵制性攻击和游击活动;
(3)在有利的情况下,攻击敌人的单独的部队和防哨,甚至攻击敌军的主力,或者只对这些目标进行威胁。”
六 地形防御
地形防御指各种地形的防御,比如山地防御、江河防御、沼泽地防御和泛滥地防御等。地形防御的主要原则是:不受有利地形诱感而消极防御(如图9所示)。
图9 地形防御
《战争论》写道:“我想用一个原则来结束关于利用地形的论述,这个原则对于防御是极为重要的,应该看做是整个防御理论的基础,这个原则就是:决不要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有利的地形上,因此决不要受有利地形的诱感而陷入消极防御。
因为,如果地形确实对我们非常有利,以致进攻者不可能驱逐我们,那么敌人就会对它进行迂回(这永远是可能的),这样一来,最有利的地形也就成为废物了;我们就会被迫在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在完全不同的地方进行会战,就好像我们根本没有打算利用最有利的地形一样。即使地形不是那么有利,即使进攻者还可能在这种地形上进行攻击,这个地形的益处也决不能抵消消极防御的害处。因此,一切地形障碍只应用来进行扼守地区的防御,以便用少量兵力进行相对说来是强有力的抵抗,为获得真正的胜利而在其他地点实施的进攻赢得时间。”
山地适合相对防御,不适合绝对防御,因为防御会战最终要转变为积极的还击,但是山地因为地形是视界的限制,不利于防御会战的积极还击。
《战争论》写道:“山地对作战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这个问题在理论上非常重要。这种影响是一个能减缓军事行动进展的因素,所以它首先对防御有利。山地防御的主要特点是完全处于被动,因此,在军队具有今天的机动性以前,倾向于山地防御是十分自然的。对相对抵抗来说,山地是极为适宜的,它能极大地增强抵抗的力量;对绝对防御来说,情况就相反,山地通常是完全不适宜的,只在少数特殊情况下才是适宜的。
我们的结论是,小部队在山地具有强大的力量。不言而喻,在相对抵抗起决定作用的一切场合,这种小部队会带来决定性的利益。相对抵抗一般说在山地比在平原地能发挥更大的力量,如果这种抵抗是由小部队进行的,那么它所能发挥的力量可以达到相当巨大的程度,但是,这种力量并不随同兵力的增加而增长。
防御会战的特征是在前面的阵地上进行消极的还击,而在后面的阵地进行强而有力的积极的还击,但山地却是阻碍积极还击的致命因素。这是由下面两种情况造成的:第一,山地没有可供部队从后方向各个方向迅速前进的道路,甚至战术上的突然袭击也会被起伏不平的地形所削弱;第二,视界受到限制,对敌人的军队的运动不易观察。因此,在防御者进行积极还击时,山地给对方提供的利益同防御者在前面的阵地时山地给他提供的利益是一样的,这就使整个抵抗中极为有效的部分难以发生作用。另外,还有第三个情况,那就是同后方的联系有被切断的危险。尽管山地非常有利于防御者在正面受到全面攻击时实行退却,尽管山地能给企图迂回防御者的敌人造成大量的时间损失,但这一切利益只有在进行相对抵抗的情况下防御者才能得到,而在进行决定性会战,即在坚持抵抗到底的情况下,防御者就不可能得到这些利益了。”
江河防御要么非常有用,要么无用。《战争论》写道:“从防御的角度来看,大江河和中等江河像山地一样,也是战略屏障之一。但是江河与山地有两点不同,第一点表现在相对防御上,第二点表现在绝对防御上。江河和山地一样都能增强相对抵抗的力量,但是江河像脆硬的材料制成的工具一样,其特点是,要么能坚强地抵抗住任何打击,要么完全失去作用,而使防御失败。”
沼泽地的防御和江河防御类似但有不同点。《战争论》写道:“沼泽地防御的措施虽然与江河防御的措施大致相同,但是毕竟还有几个特点应该特别注意。沼泽地的第一个特点也是最主要的特点是,除了堤道以外,步兵根本无路可通,通过它比渡过任何一条江河都困难得多。这是因为,第一,修筑一条堤道不像架一座桥梁那样快,第二,没有可以把掩护修筑堤道的部队运到对岸的临时运输工具。在江河上,只有用一部分船只把前卫搜过去,才能开始架桥。但在沼泽地却没有任何相应的辅助手段可以把前卫班过去。”
泛滥地防御和沼泽地相似。《战争论》写道:“现在我们还要谈一谈泛滥地。泛滥地无论作为防御手段,还是作为自然现象来看,无疑地都与大的沼泽地近似。”
森林对于防御者的利益是利于退却。《战争论》写道:“防御者只能在这种森林的前面设防,借助森林来隐蔽自己后方的一切,利用森林来掩护退却和便于退却。除此之外,森林地不能给防御者的战斗带来任何其他利益。”
单线式防御适合抵抗较弱的进攻,而不适合抵抗较强的进攻,因为单线防御分散了兵力,所以不能抵御较强的进攻。《战争论》写道:“凡是用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防哨来直接掩护某一地区的防御部署都可以称为单线式防御。要想直接掩护广大地区,防线就必须很长,这样长的防线显然只有很小的抵抗能力。即使在这条防线上配置最大的兵力,如果对方的兵力同防御的兵力差不多大,这条防线的抵抗力还是很小的。因此,单线式防御的目的只能是抵御力量较弱的进攻。”
七 战略侧翼活动
战略侧翼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是威胁交通线,一种是威胁退却线。威胁敌人交通线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只需少量兵力而不影响自己的正面;第二是敌人无力对我军进行追击。在三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较少兵力切断敌人交通线,第一种是交通线的距离相当长;第二种是交通线与军队配置正面斜交;第三种是交通线通过敌国的领土。要想达到有效切断敌人交通线的目的,还需要切断敌人交通线的时间很长才行,这样才能有效切断敌人的后方供给。威胁敌人退却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全部军队攻击敌人背后,这样做的危险是自己的背后也暴露了。另一种是分兵包围敌人,这样做的危险是自己兵力分散,容易被各个击破(如图10所示)。
图10 两种战略侧翼活动
对于两种战略侧翼活动的分类,《战争论》写道:“我们必须先把战略的翼侧活动区别为两种,一种是仅仅对交通线进行的威胁,另一种是对退却线进行的威胁(也可能同时对交通线进行威胁)。”
威胁敌人交通线有两个条件和三种情况。《战争论》写道:“
现在首先研究对交通线的威胁。在这里首先必须提出两个主要条件(要威胁敌人交通线,必须具备这两个条件中的一个)。
第一个主要条件是:威胁敌人的交通线不需要很大的兵力,抽出这些兵力以后几乎对正面没有什么影响。
第二个主要条件是:敌人已经面临进攻路程的终点,已经没有能力利用对我军的新的胜利,或者已经没有能力对我们退却的军队进行追击。
由此可知,进攻军队的交通线在下列三种主要情况下可能被防御者用相当小的兵力切断(如图11所示):
图11 有效切断交通线
(1)交通线的距离相当长;
(2)交通线与军队配置正面斜交;
(3)交通线通过敌国的领土。
最后,要想使切断敌人交通线发生效果,还需要有第四个条件,这就是敌人交通线被切断的时间要相当长。
现在,我们来谈谈进行战略上的翼侧活动所需要的第二个主要条件。如果敌军停止继续前进不是由于我军的抵抗,而是由于任何一个其他原因(不管是什么原因),那么我军就不必再顾虑派出大量部队会削弱自己兵力了。这是因为,即使这时敌军真正想发动一次进攻来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也只要避开它就可以了。”
关于威胁敌人退路的两种方式和弱点,《战争论》写道:“第一种是,统帅企图用整个军队从背后进攻敌人,这种进攻或者是从侧面阵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占领的)发起的,或者是通过正式迂回敌人来进行的;第二种是,统帅把自己的兵力分为两个部分采取包围的部署,以一部分在敌军背后活动,以另一部分在敌军正面活动。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效果的提高是相同的,或者是确实地切断敌人的退路,从而俘虏或击溃敌人大部分兵力,或者是迫使敌军为了逃避这种危险而大幅度地后退。
但是,在这两种情况下危险的增加却不一样。
如果我们用全部兵力迂回敌人,那么危险只在于自己的背后暴露了,因此,这时一切都取决于双方退却线的对比情况。就像在类似情况下威胁敌人交通线时一切取决于交通线的对比情况一样。
以另一种方式,即以分割的兵力进行的迂回和切断退路的危险是:我军兵力分散,而敌人由于占有内线之利,兵力集中,因而得以优势的兵力各个击破我军。”
战略侧翼活动和战术侧翼活动不同,战略的范围较大,不存在战术侧翼的火力夹击等效果,所以战略侧翼活动的部队只能对敌人的侧翼产生影响,而不会影响敌人的正面。战略侧翼活动不是通过增加力量来增加成果,而是更聪明的使用力量来增加成果,但是它的危险性也增大了。《战争论》写道:“现在,我们还必须谈一谈对退却线的威胁。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在本章开始就已经提出的那个原则:奉命在敌人背后进行活动的部队不可能同时对敌人的正面发生作用。因此,对敌人背后或翼侧的活动不应该看做力量本身有什么增加,只能看做力量的使用提高了效果。所以一方面是效果提高了,但另一方面危险也增大了。
任何一种武力抵抗,只要不是直接的和简单的抵抗,要提高效果就必须牺牲安全。翼侧活动就是如此,不论是用集中的兵力从某一面威胁敌人翼侧,还是用分割的兵力从几方面包围敌人,要提高效果都必须牺牲安全。”
战略侧翼活动在四种情况下,效果最好(如图12所示)。
图12 战略侧翼活动最有效情况
《战争论》写道:“如果我们要把这些考察归纳成一个总的结论,那就是翼侧活动在下列情况下是最有效的:
(1)在防御中;
(2)在战局将近结束时;
(3)特别是在向本国腹地退却时;
(4)同民众武装相结合时。”
摘自《可以量化的军事学》
图13 《可以量化的军事学》全书结构